“没有信念,就不要到青川来!灾后援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肩负着900万宁波人民的重托,苦干两年,奋力拼搏,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宁波市援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史济权感慨地说道。历时两年多,宁波对口援建青川工作终于圆满落实,援建干部凯旋。
2008年8月27日,宁波市援建指挥部正式在青川挂牌,共有援建干部53人,包括宁波市指挥部本级和乔庄、黄坪、瓦砾、茶坝4个分指挥部。根据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县一区帮一乡、三区两县帮乔庄”的援建模式,宁波余姚市、江东区援建黄坪乡;宁海县、镇海区援建瓦砾乡;慈溪市、海曙区援建茶坝乡;鄞州区、北仑区、江北区、奉化市、象山县援建乔庄镇。
青川为证,在科学的谋划和超常的运作下,宁波援建工作者们仅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完成县城建设的总体规划,并在半年时间里解决了县城建设最大的板房腾挪和征地拆迁难题。
“板房腾挪难,我们就填河搭板房、劈山搭板房、拆危搭板房、跨河搭板房;交通运输难,我们就‘大车换小车,小车换拖拉机’,甚至人背肩挑干,毛驴拉着干;征地拆迁难,我们就发扬‘蚂蝗’精神,白天盯,晚上盯,单位盯,家里盯,坚决攻克一个个堡垒,确保完成各项援建任务。”史济权动情地说道。
据统计,援建工作共腾挪板房6000多套,援建者们采取倒排时间、倒排工序、倒逼机制、又好又快地推进县城项目,仅15个月,一座美丽的新县城拔地而起,这无疑是一个规划史上的奇迹。
“青川县城在创造奇迹”浙江、四川、广元各地干部都交口称赞。为了确保援建工程的质量,据宁波市援建指挥部指挥长史济权介绍,所有的援建工程都严格按照8度以上的抗震标准施工建造,宁波市共有14个援建项目获得了四川省建筑行业最高奖“天府杯”,名列浙江省第一。
“宁波人造的房子好!宁波人修的道路宽!……”青川当地的群众纷纷赞叹。
宁波援建工作者们在抓好设施建设、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的同时,更着眼长远,注重建立长效帮扶机制。通过开展产业扶持、智力援建、扶贫帮困等全方位的帮扶活动,援建工程项目145个,安排援建资金之外的结对帮扶资金2189万元。
在项目安排上,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民生为本的原则。宁波援建者们围绕灾区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着力解决安居难、就学难、就医难、吃水难、行路难、致富难等民生问题。在援建者们的努力下,青川援建对口的每个乡镇都建起了学校和医院,建成了3个乡镇和14个农房示范点,对口乡镇的6806户受灾农户全面完成农房重建任务,新建36座漫水桥,30余条、290.6公里的通村道路,83个集中供水点,120个蓄水池、净水池,同时扶持有机茶、土鸡、生猪、食用菌四条特色产业带,并辐射出十大生产基地,项目覆盖农户超过一万户,户均增收达1000元以上。
做好援建工作,光是抓好硬件建设是不够的,宁波援建工作还通过实施结对帮扶和“甬川携手、智力倍增”工程,为青川培养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各类优秀人才,从根本上给青川输入了“自主”的血液。
宁波援建工作在前线,后方爱心之火也快速传递。在宁波,援建工作开展了“甬川携手、万人助学”活动,建立了专门教育基金等,动员全社会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市社会各界向对口乡镇捐赠了价值654万元的钱物。
宁波援建青川工作走过了780个昼夜,援建工作者们无私奉献、忠于职守,水土不服,身患疾病,始终奋战在一线;亲人去世、家庭困难、私事不扰大局。宁波援建工作者们的所作所为,令当地群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在青川人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历时两年多来,宁波市完成了浙江省定全额投资类援建项目26个,完成投资11.25亿元,宁波市定援建项目119个,完成投资2.92亿元。此外,落实结对帮扶和社会捐赠资金4747.68万元。至今年9月底,援建项目已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
战天斗地,事在人为。如今的青川县城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最出色的是宁波”,浙江省指挥部用这样5句话评价了宁波的援建工作。(朱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