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徐良骥:胸有“大义” 张苍水气节万古存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10-24 08:54:06

图为讲座现场。(谢安良 摄)

  中国宁波网讯 今年是抗清英雄张苍水390周年诞辰。相隔300多年,今天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张苍水卓绝的一生,如何继承、发扬张苍水的精神气节?张苍水研究学者、宁波市历史学会理事徐良骥先生认为,张苍水的一生,是一篇惊天地、泣鬼神血写的正气歌;张苍水大节大义、忠贞爱国、不折不挠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宁波精神的极好折射,这种精神万古长存。

  在昨日下午市图书馆天一讲堂《漫谈抗清英雄张苍水》的讲座中,徐良骥提出,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理解张苍水的抗清斗争。公元1644年,清兵铁蹄踏入中原大地。铁骑过处,鬼哭狼嚎,生灵涂炭。正是清军的残暴,加深了民族的对立。明清之际的这场战争,表面是一场血淋淋的留发不留头的改朝换代,是清帝国与明帝国战争的延续,实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互相转换的民族战争,到最后则演变为新统治者镇压反抗者,反抗者反抗压迫阶级的战争。张苍水抗清,明为匡扶明室,实则出于护国保民。这是一种气节,也是一种担当。

  如果说“死犹可法”的史可法扬州抗清,是代表国家和汉民族的,那么张苍水为代表的浙东人民的抗清斗争,就兼有三种性质:为匡扶明室,也为保持汉民族气节、捍卫家乡而战。

  徐良骥指出,张苍水抗清,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北伐进攻镇江、芜湖时,张苍水传檄四方。在檄文中,他号召蒙古、女真人等,“共在天地覆载之内,亦有同仇。无怀二心,视之一体”,对蒙古、女真人一视同仁,表明张苍水已跳出狭隘的民族界限,看到了同一民族里同样有被奴役的。这是何其难能可贵!

  张苍水“义帜纵横二十年”,四入长江,三下闽海,二遭飓风覆灭,而仍百折不挠。其艰难困苦之甚,生死存亡之险,坚持时间之长,考诸古今历史,可谓绝无仅有。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徐良骥认为,是“上则欲匡扶宗社,下则欲保捍桑梓”的大义。而这种大义正是来自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由此看,张苍水是大儒,不是以一己之利为利的小儒。了解这点,才能正确理解张苍水的所作所为和精神境界,才不会有意无意地误读他是“作秀”。

  正是因为胸有“大义”,被捕后,面对威逼利诱,张苍水丝毫不为所动。在他心中,追慕的是历史上的忠贞之士:勾践、田单、苏武、祖逖、岳飞、于谦,以及绝食不仕元的谢叠山、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他题于狱壁的《放歌》,可谓是文天祥《正气歌》的续篇,正气浩然,如疾风雷霆,充塞宇宙大地。

  徐良骥最后指出,“这些包括张苍水在内的忠贞之士,是中华民族的精英。舍家为国,舍生取义,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抛弃了它,民族就没有希望;就个人而言,失去了它,就成了断了脊梁的癞皮狗。”

  宁波日报记者 谢安良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