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打造宁波文化力量:非遗的宁波式传承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10-25 07:04:10

  数据:宁波现有已公布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2个,其中国家级14项(公示7项),省级49项,市级178项,县级402项。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名,省级40名,市级31名。全市现有非遗传承基地3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在全国计划单列城市中名列前茅。

  “四明八百里,物色甲东南。”宁波这片东南宝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许多遗存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少种类为全国仅存或独有。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渐萎缩和消失。在非遗传承上,则普遍存在一个尴尬现象:一些非遗项目传承人,因找不到传人而无法传艺;而有人想传承某项非遗项目,但苦于没有合格的师资。

  经过三年探索,宁波市去年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管理办法,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模式,较有效地破解了这个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只有在相对系统的文化空间里,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承基地的设立有利于更好地保住非遗传承的“土壤”。

  2006年,在出台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兴办非遗类博物馆的基础上,宁波市在省内率先启动非遗传承基地建设。经过三年多的运作,目前宁波市有非遗传承基地32个,主要设在校园、企业、村落和剧团。

  包括朱金漆木雕、金银彩绣等在内的不少生产型传承基地,把厂房和艺术馆结合起来,既有静态的藏品陈列,又通过产业化之路,促进非遗转化为工艺产品进入市场,实现活态传承。这些传承基地还集聚、培养了一大批传统工艺技师和工人,使传统工艺薪火不息,活力永续。

  针对一些非遗项目少人、无人学习的状况,近年来,宁波市文化部门牵线搭桥,从娃娃抓起,把非遗传承基地设到校园里。北仑柴桥实验小学、奉化萧王庙中心小学、奉化尚田镇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造趺、舞龙等非遗项目知识培训,培养了一批潜在的非遗传承人,打破了非遗项目“口传心授”的传统单一模式,扩大了非遗传承的范围,扭转了一些非遗项目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

  为从源头上解决文物遗产“重申报、轻保护”的难题,今年,宁波市还首次将“三位一体”的原则应用到第三批市级非遗名录评审中。

  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市创新非遗传承模式,在全国率先提出“三位一体”模式,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原真性土壤,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非遗的生存空间,对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探索性的意义。

  宁波日报记者谢安良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