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未有的用电压力,除按惯例为居民错峰让电外,各级重点用能企业还收到限时限电的紧急通知,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实行有序用电和年度用电总量控制。为完成必须的限电量,不少企业不得不搁置新项目,已有项目也面临调低开工率的可能。
从中央到地方,减排有难言之隐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不少地市甚至曝出完不成减排任务,主要官员下课的消息。“减排”史无前例地成了悬在地方官员和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传统架构被逼入墙角
镇海头上这把利剑格外明晃晃。
一以贯之的工业化道路,使镇海较早建立起基础工业,也较早完成了原始积累。工业曾经充当开路先锋,如今仍是财政收入的主税仓,今年前三季度镇海工业创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超过六成。但以石油化工、通用设备制造、废旧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纺织业为代表的制造业结构,时至今日,在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困扰下,成为社会诟病的焦点。
多年来,以重工业换GDP的发展模式,滋生了挥之不去的“黑色幽灵”;门槛较低的制造业又极易被周边及中西部地区复制,致使镇海的绝对优势日渐式微;产业满足于先发优势而产生惰性,创新力不足,习惯性顺着老路走,加剧其走向老迈;支撑产业的要素——环境、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攀升,社会治安、公共设施等承载力接近或达到饱和;制造业结构、三大产业间比重失衡等问题,合力将地区传统产经架构一步步逼入墙角。
精细化探索寻出路
工业大象正步履蹒跚,茫然四顾寻找出路。
放弃优势产业,推倒重来显然不切实际,相反,镇海经济结构转型首先仍需依靠传统优势产业的精细化探索,延伸、深耕产业链,以再工业化来重整规划、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最典型的就是以宁波化工区和宁波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为引擎的石化和物流两大支柱产业。
镇海炼化100万吨乙烯项目建成投产,使宁波化工区基础化学品原料优势进一步巩固,精细化工迎来难得发展机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燮卿对此作出这样的评价,“让镇海在原有大宗化学品的传统优势上,进一步发展精细化学品产业,拓宽镇海石化产业体系。”而发展精细化学品产业亟需高精尖人才支持,今年9月,首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在宁波化工区挂牌成立,它将为后续人才引进、企业科技创新支持、科研项目产业化开启高端平台。引进、组建这样的“专业智库”,我们的胃口可以再大些,因为它们将要孵化的是我们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石化产业要发展更要先生存,要生存就必然要发展循环型低碳经济。宁波化工区在这方面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工业“三废”循环利用上,离“吃干榨净”仍距离不小。未来,仍需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加大废水、废气等回收力度,开发引进回收技术,扩大循环经济生产能力,在循环经济中培育新产业。
物流业同样是我们不该放弃的传统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