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曹娥社会各界资助敬老院
河姆渡旅行社组织102位老人免费游横店。(朱从谷摄)
兰江街道四明商圈党支部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洗脚
记者从市老龄委了解到,到2009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近15.5万人,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8.61%。
按国际上通行称法,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时代。按照国际称法,我市在1987年就进入老龄时代。
那么,在已进入中度老龄时代的我市,今天我们该如何敬老、善待老人呢?
个案:
百位老人免费游横店
“平常我们老人要跟团旅游,好多旅行社都会对我们亮红灯,原因是我们年纪大,怕途中有什么闪失,毕竟安全事大嘛……”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69岁的王纪法老人对河姆渡旅行社组织百位老人免费游横店,发出了感慨。老人说:“作为一家旅行社,追求经济效益应该是主要的,但‘河姆渡’这次组织我们100多位老人免费游横店,体现的是企业对老人的关爱和尊重,体现了慈孝精神。如果有更多的企业家都能这样关爱老人,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必将越来越有幸福感。”
10月11日至12日,重阳节前夕,河姆渡旅行社组织我市102位老人前往横店影视城进行为期两天的旅游,老人不用掏一分钱,吃、住、游、玩,统统由河姆渡旅行社包下,使老人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怀和温暖,老人们都说这是一次难忘的旅程。
10月16日是我省第23个老人节。同时,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敬老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和要求,今年10月份也是我国首个“敬老月”。9月9日,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发文,决定自10月1日至10月31日在全市开展以“让老人幸福,促社会和谐”为主题的“敬老月”活动,我市周密安排了“敬老月”活动。河姆渡旅行社组织百位老人免费游是我市“敬老月”活动中的一个剪影。
据悉,为了让老人们组团成行,河姆渡旅行社早在今年年初就把这项工作列入日程,董事长熊百川说,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的未来。“天下以孝为先,孝顺老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据了解,本次百位横店游的老人平均年龄接近7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81岁。
家住低塘街道的71岁老人厉泉荣告诉记者,上了年纪后,平常出去旅游都会有子女陪着,而这一次,虽然没有家人陪同,但有河姆渡旅行社董事长、总经理及两位导游员的陪同,我们一百多位老人玩得很开心,大家非常感激“河姆渡”对老人的这份爱心和孝心。
“这次的旅游行程安排得非常好,处处体现了对老人的关爱之情。”厉老告诉记者,在第一天的旅游过程中,差不多游玩了一两个景点后,就要休息一个小时左右,午饭后还统一安排大家午休两个小时,整个行程考虑得比家人还周到。“两天下来,我们分享了横店影视城的所有景点和经典演出,一点都不累。”
“横店影视城我去过一次,但这次的感觉最好。”屠奎银老人在电话里告诉记者,“组织我们出游的河姆渡旅行社,不仅针对老人的实际安排了周到、体贴的行程,还在服务方面尽显人性化,人情味很足。比如,那两天有阴雨,导游员再三提醒我们要穿得暖点,生怕我们着凉。在下小雨时,导游员还为我们扣上雨衣纽扣。”
现象:
家庭社会敬老风正浓
“平常,我们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敬老、助老。现在,我市已经建立起一支由上万人组成的助老志愿者队伍。”市老龄委的同志告诉记者,在我市,敬老、助老,蔚然成风。
今年2月初,市禽防所特地召开了一次职工会议,专门从年终奖金中划出专款,给24位职工每人2000元,作为职工孝敬父母或者岳父母的节日感恩慰问金。同时,该所起草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新春慰问信,并特别要求职工务必亲手交给父母或者岳父母等长辈;
从2001年开始,王龙集团董事长王国军每年拿出上万元,由村老年协会出面,组织村里40余位老人,到周边地区旅游一趟。这几年,每年正月,王国军还特意花数千元请来戏班子,让村里的老人过过戏瘾;
杨佰城是奥城电器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所在的泗门镇上新屋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从2007年开始,每个月都能领到100元“工资”,而单单开支这笔钱,他一年就支付8万余元;
大丰实业有限公司从1992年开始,每逢过年,董事长都要到朗霞街道熊家街村和街道敬老院走访慰问300余位老年人,19年来,两任董事长为老年人献爱心的钱物已超百万元;
2000年以来,市松原汽车安全装置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铲明,每年春节都要给牟山镇新东湖村的60岁以上老人发放200—500元不等的红包;敬老院扩建的时候,他捐助了10万元;近日,他又花费约12万元购置了一辆新汽车送到牟山老年服务中心;
20多天前,泗门镇泗北村企业启动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企业选派职工,利用工休时间,上门为老年人服务,服务人员的工资由企业支付。企业与聘用工签订居家养老服务聘用协议,企业还与服务对象签订居家养老服务协议;
在政府、部门、社会各尽所能对老人开展帮扶服务的同时,近年来我市还涌现了一大批敬老先进典型。孝子陈高年、好儿媳敖登梅和马桂珍等三人还获得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
在无数敬老、助老典型的带动下,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营造了全社会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大大提高了老人们的幸福指数。
全景:
让老人乐享天年
2006年,我市出台《老年人优待规定》。此后,全市百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享受长寿补助金300元,年满70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免费进公园、乘公交车等12个项目的优待;
2007年,《余姚市农民养老保障试行办法》、《余姚市老年人员生活补助金发放实施办法》出台并实施。这两项制度惠及近10万名农村老人。仅2008年一年,全市有11300人参保,有42000多名老年人享受到每月50元的生活补助,市财政为此投入资金7000万元。此举走在了全国前列;
2008年,市政府颁布实施《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市各社区和部分行政村开展实质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对经济困难、确需政府提供保障的居家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福利性服务。这一年,共有938位社区老年人享受到每人每月120元的政府购买服务;
从2009年12月起,我市正式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我市户籍年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只要符合有关资格条件,不用缴费就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与原老年人生活补助金相比,不仅享受年龄提前,而且享受额度也有了适当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根据市委民生关爱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市决定,从今年7月起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7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80元;
今年年初,市政府颁布实施《余姚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开办单位或个人建设规模在50张床位以上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经有关部门评估验收后,由市财政按床位数每张补助3000元;
这些惠老举措,为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深切关爱。
与此同时,我市各级政府还大兴尊老敬老之风,坚持13年对老人开展“夏查冬访年慰问”活动,全面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成为全省老年工作的亮点。
自从去年9月成为浙江省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试点县市之一,我市在一些交通不便、空巢老人较多的地方建立村级老年人养老互助会,市财政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我市还完善“帮老”网络,为老人提供援助服务。目前,全市265个行政村、31个社区,全部建立起老年法律援助联络站,并确定了联络员,确保老人维权无障碍。
目前,我市各社区及92个行政村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内容涵盖了紧急救助、家政服务、生活护理、日间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政府为特殊困难老年人购买服务,专门服务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微利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居家老人提供无偿服务的工作格局。
忧思:
“啃老”嘴巴何时闭
有这样一则谜语,谜底打一类人:“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谜底是“啃老族”。
有家网站日前对“啃老”现象进行社会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人认为自己身边有“啃老族”,超五成人认为,子女长期“啃老”可能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在我们周围,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啃老”,还要啃房子、啃票子……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啃老族”的存在?日前,市老龄委的工作人员给记者提供了一份调查报告,细数了“啃老”成因,引人思考。
最常见的就是“体力啃老”。调查显示,很多小夫妻由于工作较忙,家里的大小事务交给父母打理。像洗衣晒被、买菜做饭、接送孩子、孩子吃喝拉撒等等,统统由老人包揽,天天如此,周而复始,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成了儿女的“专职保姆”。
另外一种是“财力啃老”。这份调查显示,许多收入不菲的中青年人也在“啃老”。每当他们面临大额支出如购房、买车、子女入学时,通常要向父母“伸手”。在市内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先生,自工作、成家以来,不断向父母伸手:买房时,父母赞助了10万元;儿子读小学择校费近万元,父母出一半。对此,张先生并不感觉有何不当,认为花父母的钱,天经地义。
“等待机遇”的年轻人“啃老”让人忧。很多年轻人有许多就业机会,可他们不是嫌压力太大,就是认为收入低,高不成、低不就,他们为了自己所谓的“等待机遇”,在体力、财力上“啃老”,而且啃得理直气壮。市民赵妈妈说,儿子大学毕业几年了,仍不能自立。5个月时间,儿子换了4份工作,每份工作都做不满一个月,没领工资就走人。他不是认为工作地点不好,就是嫌待遇不高,或是嫌专业不对口,最后干脆长期呆在家里,不再工作。
“智力啃老”者为数也不少。由于现在好多退休老人身体健康,而且文化水平也较高,不少儿女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爷爷奶奶身边,这样,孙辈的教育担子就落在了老人的肩头。
当然,也许有儿女辈也不愿意去“啃老”,而长辈看到儿女的现状,虽有烦恼,却也不得不咬紧牙关,挤出积蓄。“啃”者与被“啃”者都是出于无奈。有人说,“啃老”啃的不是老人,而是中国的传统教育。因此,我们在对“啃老族”忧虑的同时,有必要冷静思考一下,是谁造就了“啃老族”?与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吗?
还有人说,房价不断上涨,医疗费居高不下,工资却不见涨,如此情况下,有些年轻人早早成了“房奴”、“车奴”,他们也是不得已才成了“啃老族”,他们愿意这样吗?
由此看来,现在,不是埋怨“啃老族”的时候,而是要挖掘深层次的原因,集思广益,尽量减少“啃老族”,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无忧。(朱从谷/文 陈海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