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在一家宁波企业的展位上挑选产品。
昨天是第108届广交会三期的第二天,一些外商在经过前一天的比较后,开始下单,宁波不少参展企业现场收获了订单。记者在展会现场采访发现,当前让企业最发愁的不是订单,也不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汇率变动,而是劳动力短缺。
到手的订单被迫放弃
昨天,长隆制衣公司的一名业务员打电话给一位美国客户,说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9月份谈好的一笔订单实在是做不了,要做的话只能涨价。
为了做这笔订单,这名业务员前后跟了约20天时间才让客户下单,但最后他还是主动退了单。
“现在广交会的订单确实比较多,但对一些周期比较长的订单,我们都不敢接。”长隆制衣开发部经理梅府告诉记者。
“现在我们主要接两三个月的订单,而且接得非常小心,周期超过6个月的订单,全部拒接。”爱伊美集团业务经理阎剑锋介绍。
据了解,在汇率和成本的双重压力之下,将大单化小、长单化短,在这次广交会上已成了众多外贸企业的共同选择。
改变结汇方式
广交会宁波交易团团长、市外经贸局副局长丁海滨表示,这并不是中国外贸企业第一次面临汇率风险。在此前的多次历练中,宁波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比如约定汇率,通过银行购买远期结汇等。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应对人民币升值,爱伊美、长隆制衣等企业,开始改变结汇方式。爱伊美集团业务经理阎剑峰告诉记者,他们已与一些客户达成协议,采用人民币捆绑美元的办法结算。“我们签订单时规定,产品报价以人民币计,出口时,按当天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换算,客户以美元支付。”
甬南针织业务经理杨宏昌介绍,公司想了很多办法应对汇率和成本的双重压力。棉花价格上涨后,他们就从印度、巴基斯坦进棉纱,采取远期结汇的办法弥补一部分因汇率变化带来的出口损失。另外,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要,采用了棉涤产品、人造纤维来取代纯棉,产品的款式、颜色也更丰富了。
差异化升级产品
更多的企业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提价。但提高报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些参展企业向记者反映,虽然手中有一大批关系还不错的长线客户,但是最近,这些大客户也变得不那么“讲人情”了,公司提价后一些大客户开始“威胁”要转单。
为了让提价变得不再那么困难,有的宁波企业采取了差异化升级产品的方法。广交会上,宁波彼德纺织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可见性反光服等产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商。公司生产的一种用于自行车上的发光产品,不用充电,就能在夜里自动发光,特别受欢迎。该公司经理夏伟东告诉记者,这款产品,企业拥有实用新型专利,占到了公司销售收入的30%。“我们有专利的产品,不但售价较高,而且交货期都由我们说了算。”夏伟东表示。
“最重要的是,差异化产品利润率较高,即使把价格调高几个点,客商也不会计较。”市外经贸局副局长丁海滨表示,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产品,汇率终归是外界因素,如果加大开发力度,想办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生产别人没有的产品,企业就能更多地把握自己的利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头痛的是人手不够
不过,记者在展会现场采访发现,虽然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汇率变动让企业颇伤脑筋,但当前最让企业发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劳动力短缺。
记者发现,其实,宁波不少参展企业并不缺订单,此次参加广交会更大的目的在于展示企业品牌形象,会会老客户,结识新客户。
爱伊美集团公司业务经理阎剑锋告诉记者,目前公司订单比较饱和,春节前的生产订单排得满满的。由于缺工,公司不得不减少了两条流水线,产能一下子减少了十分之一,导致一些订单更加来不及做。
甬南针织同样是手握大量订单。业务经理杨宏昌告诉记者,公司不担心原材料上涨,也不怕没有订单,最担心的还是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现在公司的劳动力成本上涨了30%,但还是很难招到人。
“当前有一些工人组成了团队,哪个工厂急缺人手,他们就奔向哪里,由于赶工待遇相对较高,不少人愿意参加这种团队,而不是固定在某个工厂工作。”长隆制衣开发部经理梅府向记者道出了企业用工紧张的另一个原因。他认为,这种工人不固定的工作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用工紧缺。目前长隆在奉化的生产基地约有2000多名工人,尽管公司采取了提高劳动者待遇等措施,但还是有20%的工人流失了。现在,公司以集中生产的方式,在很多农村开分厂,方便员工在家门口上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紧张。
提升自动化水平
为了化解劳动力紧张的局面,不少企业不惜重金购买新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
成路集团办公室主任李宏之告诉记者,目前成路文具一线工人很缺乏,约有300人的用工缺口。公司最近又引进了两条新的生产线,有了这条生产线,以前要八九名工人做的事情,现在一个人就能完成。目前公司共引进8条新的生产线,用工紧张状况有所缓解。
长隆制衣开发部经理梅府介绍,以前公司有道工序全部是人工剪裁,如今购买了全电脑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平车机,仅一个生产小组就节省了5名工人。
不过,梅府坦言,就目前来看,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面对生产与劳动力紧张的长期矛盾,长隆只好把产业往中西部地区转移,最近公司在南昌临时租赁的厂房已经投入生产,新厂房明年落成。
东南商报记者 薛智谊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