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零投资"节能遭遇"市场失灵" 缘起诚信危机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11-03 08:23:57

陈彦如 绘

  当前,在“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倒逼下,宁波企业掀起了“低碳风”,一种新颖的模式——合同能源管理,也随之应运而生。

  合同能源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一种“零投资”的节能改造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企业不掏一分钱,就能完成节能改造,即由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节能设计、资金、设备,包括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一揽子服务,双方从最终节约的能源费用中按比例分享利润。

  按理说,这是一种各得其所的双赢模式。但是,实际运作中却出乎意料地屡遭“市场失灵”,因诚信缺失而毁约的事时有发生。

  “零投资”节能叫好不叫座

  去年,宁波安盛节电科技有限公司按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宁波广源纺织品有限公司实施烟气余热回用和油泵改造项目,每年可节省费用近百万元。

  显然,“广源”通过“零投资”节能尝到了甜头。奇怪的是,附近十几家纺织企业不为所动,双方的合作成了“一锤子买卖”。“政府搞宣传、组织大型推介会,节能服务公司上门游说,也在这些企业身边做出了‘样板’,但合同能源管理还是很难推动。”安盛总经理梅丹坦言。

  不仅如此,宁波一家能源管理公司的技术人员介绍,他们曾为一栋写字楼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在建筑内部安装了价值100多万元的设备,实现节电近30%,年节约电费30多万元。正当他们满心欢喜等待收获节能成果时,业主却以当年夏季气温不高,气候变化是用电减少的主要原因为由,拒绝向能源公司支付相应费用。

  一锤子买卖、不愿与业主分享节能成果、单方撕毁合同、继续延续不良的能源使用习惯等,迫使合同能源管理陷入“市场失灵”的境地。

  市场失灵缘起诚信危机

  “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外比较成熟,在国内推广时却屡遭市场失灵,诚信危机是最大障碍。”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除了企业节能意识欠缺外,部分节能公司专业性不强也是产生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加上我国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节能行业标准,节能产品鱼目混珠,严重阻碍节能产业的健康发展。一位节能公司的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到一家企业谈合作,对方就将其领到锅炉房,指着废弃的“节能设备”说,“这是另一家节能公司提供的设备,根本不能用,还使锅炉出了故障。”

  如今,为了规避风险,很多节能公司在承接项目时,有意识地选择知名度较高、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作为服务对象;签合同时,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写进去,避免以后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政策扶持弥补“短腿”

  合同能源管理如何才能又快又好发展?前不久,国家印发了《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安排中央财政资金20亿元,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在此之前,国家相关部门已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落实了四项税收优惠政策。

  “这意味着国家正通过政策扶持来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节能产业,但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缺少详尽的操作细则,节能服务企业几乎承担了所有风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节能服务企业也非常期待具体操作细则的出台,包括风险的规避、融资渠道的拓宽、第三方认证等。他们希望建立起约束和激励双向作用的节能机制,按市场规律运作,否则节能双方的风险都无法控制,合同能源管理依旧难以顺利实施。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