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记者 朱建炯 通讯员 翁逸治)原先是海涂盐碱地,现在是茂盛的防护林。记者从市林业部门了解到,自开展沿海防护林建设以来,我市累计建成沿海防护林59.2公里、面积6827亩,在杭州湾南岸构筑了一道抵御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绿色生态屏障。
我市地处杭州湾南岸,海岸线长达78公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生态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杭州湾新区的建设,慈溪北部沿海的生态压力更为突出。我市坚持把沿海防护林建设放在林业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大力兴建海防林。2005年我市规划实施了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工程,并先后编制完成了《慈溪市沿海防护林海岸基干林带建设规划(2006—2010年)》及《慈溪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5年)》,明确沿十塘江两侧170米以及十塘塘裙地作为绿化用地。规划的落实,确保了造林用地。
长期以来,由于我市海涂地区风力大、土壤碱性重、盐分高,适宜造林树种少,树种比较单一。为解决新围滩涂地绿化难题,2001年,市政府就要求市林业部门开展盐碱地造林试验,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2003年市政府又投资450万元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上海园林研究所、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西侧新围海涂地建设了占地508亩的杭州湾滨海绿地示范区,开展海涂地绿化树种筛选、滨海盐碱土改良和造林模式试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试验区已扩大到1008亩,共引种试种树种138种,成功筛选出50多个盐碱地适生品种,并建立了耐盐碱苗木扩繁基地,为海防林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种质资源的贮备。目前我市的沿海防护林建设作为营建示范样板,集聚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如“耐水湿、耐盐碱优良树种资源引进”、“环杭州湾林业生态景观体系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其中“杭州湾滨海盐土绿化植物筛选与造林技术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鉴于盐碱地绿化的特殊性,沿海防护林的实施以确保造林的成活为前提,明确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生态优先、注重实效”的建设原则,坚持有序分步推进,合理确定每年度的建设地块和建设进度,落实责任部门和建设部门,并做好相关部门协调,在资金和土地上给予充分保证。同时,按照“一年种植、两年养护”的要求,每年都对上两个年度的新造林落实养护,保证建设成效。目前,海防林平均成活率在85%以上,并成功经受住了多起台风侵袭的考验,海防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应得以显现。其中,2005-2007年实施的一期22公里海防林已初具规模,成为了杭州湾南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森林慈溪”建设给海防林建设带来了良好的时机,下一步,市林业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从单一林带、沿海一线向网格化、纵深化方向发展,从纯绿化向美化、彩化发展,由单一的防护功能向防护、休闲、景观等多功能转变,使海防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