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蜿蜒地下长龙 牵挂民心民意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11-15 07:41:18

 

市民在东门口站拍摄施工场景。

参观时,老铁道兵陈传忠(右)与施工人员探讨起施工方法。记者 刘波 摄

  长长的轨道,将穿越都市拥挤的钢筋水泥。呼啸而过的地铁,将给宁波人的未来生活带来无限可能。但是,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其间很多人会有困惑:工程安全吗?噪音、尘土以及出行难会困扰我们多久?那么多的付出值得吗?

  昨天在现场,记者听到了许多发自内心的声音。记者发现,即便建设和生活有冲突,但在大家心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正渐渐抵消目前生活不便的烦恼;项目部工作人员的真诚,最终赢得了体谅和宽容。

  东南商报记者 樊卓婧 见习记者 朱文蔚 通讯员 徐昭

  关键词:安全施工

  建设方想得很周到,多次与死神擦肩的老铁道兵很放心

  在报名参观“宁波人看地铁活动”的市民中,有3名年近古稀的老人。40多年前,他们是参与成昆铁路修建的铁道兵,特意来看看如今的隧道和当年有什么不一样。

  68岁的蒲宗义老人捧着一本厚厚的老相册上车,那里有许多当时他们修建成昆线时拍的照片。老人的目光在一张黑白的小照片上停留了很久,上面是3个青春活泼的年轻人。老人指着最左边的那个青年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是我拍的,那会儿难得照相,他多高兴啊。但没等照片印出来,一次爆炸,塌方了,他就……才28岁。”

  “那会儿挖隧道哪有不死人的!我们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旁边的陈传忠老人说起往事很感慨。陈传忠说,他这次来,最大的目的就是想看看地铁施工现场的一些细节,如何做到防渗水,防塌方,确保安全。

  在福明路站,盾构工区经理孙伟介绍,为挖掘地铁隧道,他们从日本进口了大型盾构机,为适应宁波地质结构,又花巨资对盾构机进行了改造。盾构机总长62米,最前面是一个巨大的刀盘,在前行过程中,刀盘转动,切削土层,土进入盾构机的土舱,最后用皮带运出去,每天能掘进12米左右。盾构机打完洞,就及时安装管片。这些外径为6.2米的管片,将每6片合成一环,环环相接成长长的隧道。管片与外界确保无缝隙,以防止塌方及渗水。

  “老爷子,放心吧,我们安全生产抓得很严的。我们会努力做到,工程结束的时候,不死一个人。”孙伟的解释让3名老人很满意。

  关键词:噪音、沙尘、光污染

  项目部把许多细节都想到了,改善加装了很多设施

  建设工地井然有序,与许多市民事先预想的尘土飞扬的场景大相径庭。来自天一家园的市民胡国衷很感慨:“工地就在家旁边,要说没影响那是不可能的,但他们真的已经尽力做到了最好。”

  胡国衷回忆,今年3月份,他们天一家园的东南角因为要挖地铺设地下线路,轨道建设方就在路面上摆了许多铁板,但为了保证来往车辆的通行安全,铁板上必须留有一条条隙缝从而增加阻力以防止交通事故,但这成为了天一家园沿路居民的最大烦恼。“尤其是公交车和大型车,一开过去就会发出非常刺耳的声音,而且持续时间很长。”胡国衷说,当时一个刚刚怀孕的孕妇就多次向社区和轨道建设方提出,巨大的噪音很有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的意见。地铁工程师们为此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隙缝间的距离扩大,以减少汽车驶过产生的震动频率。之后,只要是工程方面需要有哪些动作,都会提前向小区内的居民进行通知,让他们心里有个底。

  除了躁音之外,项目部把其他扰民的细节都想到了。市民们在现场看到,泥浆池上安装了顶棚以减少泥浆池施工中的扬尘;一些容易产生噪音的小型机械,如空气压缩机、切割机、碰焊机、电焊机等,都安装了防护罩。

  项目部负责人介绍,对大型钢筋笼作业场地,他们采用轨道可移动伸缩网式钢架棚,防强光污染;还不断加强对施工场地整洁常态化的管理,对出入车及时清洗,对装运泥土和混凝土的大型车辆进出施工区域进行全面管理,决不拖泥带水。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