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高校毕业生"大城市情结"致就业地域结构失衡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12-02 08:09:38

  报告数据

  据《宁波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2010年度报告》,2009届宁波市本科和高职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城市均为地级城市,分别占45%和41%;实际就业城市主要为副省级城市,分别占59%和61%。

  记者调查

  大学生就业存在“地域差”

  一方面,数以万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涌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量空缺岗位需要大学生。大学生就业“地域差”已成为全国的一个普遍现象。2006年,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的一次择业行为及其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毕业生中的66.67%选择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就业,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

  宁波高校的大学生就业也存在浓厚的地域情节,据《报告》,2009届宁波市本科和高职毕业生首选在区县就业的分别只占15%和18%。

  在上周六举行的大中专毕业生北高教园区综合性招聘会上,记者作了随机调查,被采访的大学生无一例外地将目光瞄准了杭州、宁波市区,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成了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而发展机会、工作环境、薪酬等被放在次要位置。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两种现象:一是来自西部等不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一心要留在宁波。二是宁波籍学生千方百计要留在宁波城区。工程学院一名来自象山的女孩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有过不少机会,遗憾的是那些用人单位都来自余姚、慈溪等县、市,自己只想留在宁波城区,所以都拒绝了。

  招聘会上,一些企业招聘负责人告诉记者,宁波高校大学生的地域情结相当严重。去年11月底,宁波高校大学生就业一度呈现供求矛盾,一方面仍有不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尚未实现就业;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招不到人,特别是来自相对偏远的宁海、象山、奉化等地的企业。

  特别提醒

  “地域情结”带来三大问题

  大学生就业的“地域情结”,直接导致了就业地域结构的失衡。有关人士分析,大学生的“地域情结”极可能带来三大问题:

  首先,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大学生普遍希望到中心城市就业,加剧了这些地区的就业竞争程度,为保护本地生源就业,一些地区出台政策要求用人单位优先考虑本地生源,而这必将阻碍大学生统一就业市场的建立。 

  第二,扩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吸引不了外来人才,而且本地区的大学毕业生也不断流失,使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下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使之与中心城市的差距愈来愈大。

  第三,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不少大学毕业生为了留在中心城市,宁肯做仓库管理员,甘当擦鞋匠而不愿“屈就”农村和基层。另一方面,中心城市产生“高学历消费”现象,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能用专科生的要本科生,能用本科生的要研究生,忽视了岗位本身的需求,造成了所聘人才的高学历与其职业角色、职位不相匹配。不但造成大学生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造成了培养大学生所投入的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关人士呼吁,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庞大,毕业生一定要正视“就业难”的现实,放平心态,更新择业观念,包括就业的单位观,就业的工资观,就业的地域观等,多渠道、多元化定位就业岗位。

  宁波日报记者 陈敏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