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教孩子说宁波话 镇海一幼儿园开小小"来发"班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0-12-03 08:23:09

小朋友们将《一个老公公》的童谣画成了画。

  “从前有个老伯伯,年纪有得八十八,走到八里桥,吃碗八宝粥,钞票用了八十八块八角八。”昨天上午,记者在镇海区艺术实验幼儿园的中三班教室里,一首用宁波老话的童谣从孩子们口中朗朗念出来,配合着童谣节拍,孩子们还手舞足蹈地表演着动作,一会儿摸着下巴装老人,一会儿伸着手指头数着八,一首完了,孩子们又做了个“踢踢跘跘,跘过南山”的小游戏,逗得孩子和老师都哈哈大笑。

  把宁波话当成“外语”来学

  戴晓怡是中三班的班主任。其实,早在上个学期时,她就在班级里开过本土课。“那时,孩子们经常提《来发讲啥西》,还会唱片头曲呢。”戴老师说,看孩子这么有兴趣,她搜集来适合孩子们的十几首童谣教他们,“有的孩子幼儿园里一学会,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在家长跟前表演起来。”

  戴老师是镇海人,一口地道的镇海腔,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而孩子们学起来也超快,头一节课了解句子大意后,第二节课跟着老师诵读几遍,马上就能把整首童谣背下来。“孩子们是当成外语一样在读的,老话童谣押韵、也很有韵律,孩子们很感兴趣。”不过令戴老师觉得困难的是,目前,没有一本可以借鉴的土话教本,而靠家长和老师们搜集到的童谣,数量和品种都比较有限。

  中二班的老师屠跃杰是个男的,鄞州人,他教起来还喜欢添加大幅度的动作表演。“幅度越大孩子们越喜欢。”屠老师说,只要一上宁波老话课,一些不喜欢说话的孩子也会主动参与进来,有一个孩子前几天做梦都在背童谣。

  记者随机拉了几个孩子聊天,孩子们回答得蛮正宗,“带鱼,炝蟹,阿姆,”老师们都说,现在就连外地的孩子,也基本上能听懂常用的宁波土话了,一些简单的,已经说得很溜了。

  校方:捡起本土文化

  这些班叫“来发”班,现在园内有中小6个班作为试点,上这种课时,老师们可以结合本班特色自由发挥。这里面还有不少笑话,园里正宗镇海本地小朋友不多,很多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镇海人,即使是周边北仑过来的,口音也略微有点不同,耳朵很尖的孩子一听,马上跟着学舌起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该幼儿园副园长郑新苗说,地方方言也是文化的一种,现在很多家长一味去推广普通话,反而忽略了土话的存在,所以他们想办法要将地方方言融入到教学中去,并打算当成课题研究。但由于可借鉴的经验几乎没有,非常想请专家来指导一下,“孩子学好了,这口方言就能传下来。”

  家委会会长李先生老家是外地的,工作落实到镇海后,也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了新镇海人。由于家庭里交流普遍用普通话,他十分赞赏幼儿园推出的宁波话教程,不仅儿子学,他也跟着儿子一起学。“方言和戏曲一样属于‘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延续。”他说,方言有着丰富的蕴涵,也与很多的地方特色文化唇齿相依,一旦哪天宁波老话被普通话替代了,那么就失去存在的基础,有可能灭绝,那将是无法挽回的大损失呀!

  由于教材缺乏,幼儿园希望会讲老话童谣,或者有此类教材的读者能提供一些建议和素材,可以发邮件至ysyey@zhedu.net.cn

  宁波晚报记者 袁妙飞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