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349万外来劳动力成为宁波创业创新生力军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12-06 08:02:05

  至2010年11月底,全市登记外来人口总数已突破400万,外来劳动力达到349万,外来人口与我市户籍人口之比为7:10。昨天上午,在宁波市第七届外来务工者节暨“成长成才在第二故乡”演讲赛上,熊隽、罗轶宁、周银、于卫东等14名新宁波人讲述了各自在宁波的奋斗轨迹和创业创新故事,从他们身上,我们找到了宁波为何吸引外来务工者纷至沓来的答案。

  不断学习与企业一起成长

  来自陕西汉中的外来妹熊隽,曾有“考大学跳出农门进龙门”的愿望,但因为家境困难,她在18岁时踏上了打工者的征途,在宁波中迪富罗迷鞋业做仓库统计员。三年来,她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技能,成了工作中的能手,去年还被公司评为先进员工。今年她已写了入党申请书。

  宁波近349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在生产一线工作,但学历并不能阻拦他们前进的脚步,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简单的车间工作,一直在不懈地学习,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足以自豪的业绩。

  为提高外来人员的技能素质,我市把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整体纳入服务型教育体系,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各类城乡劳动者均实行一致的培训补助标准。

  今年1至9月,我市共组织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技能提升培训6万余人,共补助培训经费220.3万元。

  成为企业创业创新生力军

  来自安徽的李标于1997年来甬打工,从一名吊机工成为这家企业的生产骨干。他快速成长的秘笈就是在工作中敢于创新,注重技能。2003年,他对一艘工程船舶上用了20年的吊机进行创新性改造,每年就能增加产值100多万元;2007年,他又对起重机设计中提出了15项整改建议,为公司可增加产值二三百万元……为此,他在2010年被评为宁波市百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之一。

  像李标这样的新宁波人很有许多。在宁波各类企业的生产一线、经营管理、技术革新、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创业创新的生力军。

  目前全市有1万多家企业组织近100万名职工开展以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攻关、小建议等“五小”为主要内容的职工创新活动。全市职工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15.7万余条,职工科技创新成果356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15亿元。其中100多位外来工获得了市级以上劳动模范、首席工人和全国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平凡岗位也能赢得尊重

  2001年,于卫东从哈尔滨老家带着妻儿来宁波。刚开始,他打过零工、在人力市场蹲过点,后来他在海曙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做了一名环卫工人。“能和城里人一样有规律地上下班,有劳动合同和意外伤害保险,有固定的薪水……”于卫东说,他特别珍惜这份稳定的工作。如今,他有了自己的房子,单位领导还为他的孩子申请到了生活补贴和助学金。“大家都说我每天乐呵呵的,那是因为我感到自己在被幸福包围着。”于卫东说。

  2008年,我市推出了“1+18”政策体系,为广大新市民送上了一份改善民生的“政策大单”。仅2008年和2009年,全市为50多万名新增外来劳动力提供全程免费职业推介和引导性培训服务;至2010年10月底,全市参加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实际缴费人数达到68.7万人,外来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实际缴费人数突破30万人。

  东南商报记者 卢科霞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