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康复性医疗机构缺乏 九成患者健康打折扣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12-06 08:19:37

  今年78岁的王老先生脑中风,虽经医院抢救性命无忧,但仍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性治疗。昨天,王老先生如愿住进了宁波市康复医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我市严重缺乏康复性医疗机构,给许多患者的术后恢复性治疗雪上添霜,最终导致病情加重,甚至遗憾离世。

  >>>现状

  专业康复医院少之又少

  家住江东某小区的王老先生,两个月前脑中风,被送往市区一家大医院进行抢救。老人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生命各项体征已趋于正常。这时,王老先生与家人碰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医院希望他快些出院,因为对王老先生的治疗已经结束,现在需要的是后期康复性治疗,而这项工作不是医院所能承担的。另外,如果这样长期住在医院,不仅医药费用难以承受,还占据了医疗公共资源。无奈之下,王老先生只好回家进行自我康复。后来,家人经过打听,终于找到了宁波康复医院。

  据宁波康复医院毛院长介绍,我国的康复事业上世纪80年代初才起步,不仅是在宁波,就全国来说,康复事业发展也是严重滞后,康复人才缺乏的现状已对患者的后期康复造成了重大影响。

  据记者了解,当前,我市众多综合医院中,很少有设置康复科室的,而专业的康复医院更是少之又少。

  毛院长说,能否接受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有很大促进作用。在我市,现在90%以上的患者是在家里接受自我康复训练,效果可想而知。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脑卒中患者的残疾率为30%左右,而在中国,残疾率为50%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患者缺少康复治疗环节。患者在综合医院接受临床治疗后,医生往往只对患者提出康复训练建议,但大多并未详细告知患者“如何进行康复训练”等知识。患者一旦出院,因缺乏科学的康复指导,90%的患者的康复程度严重“打折”。

  >>>原因

  投入大,收益小

  记者了解到,虽然国家一直在推进康复事业的发展,但数十年来,国内众多综合医院仍以临床诊断、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不做功能评估,不重视开展功能训练项目,少数医院甚至因康复科室连年“拖考核后腿”而大举“割尾”。

  造成众多医院未设置康复科室的原因主要是前期投入大,占用资源多,而收益甚微等。

  记者了解到,康复治疗的周期一般较长,常规康复训练至少需要3个月时间,重度康复患者可能长达一年或数年。康复患者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而康复治疗收费仅50元/小时,若这些资源用于临床医疗,至少可为医院带来500元/小时甚至5000元/小时的效益。在临床医疗尚未完全满足需求的同时,医院投入数百万元的康复治疗设备、康复评估与训练设备,数百平方米以上的场地以及大量的病床,配备大量的康复医技人员,实在“不明智”,因此,综合医院设置康复科室缺乏积极性。

  >>>应对

  建专业医院解难题

  为解决市民“康复难”的突出问题,我市相关部门建立了华东地区最大的康复医院——宁波康复医院,为宁波的几所大型综合医院配套服务。宁波康复医院的建立,填补了宁波市医疗系统“康复”的空白,既避免了各大医院重复投入,也减轻了综合性医院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大型的专业康复医院能为市民带来更好的政府福利性的康复医疗服务。

  据悉,宁波康复医院为宁波市残疾人联合会直属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宁波市医保、工伤定点机构。医院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设有成人康复床位231张,儿童床位120张,能为肢体、视力、听力及语言残疾康复提供专业的康复指导,并为残疾患者提供综合医疗康复服务。

  另外,有专家指出,当前,除了康复医学发展严重滞后,普通百姓对康复了解程度非常有限,甚至对康复概念有很大的误解。“康复教育”的缺失,导致很多完全可以康复的患者,最终只能与轮椅、病床为伴。有关专家表示,“康复教育”已刻不容缓,医院、媒体等各方都应加强对康复知识的宣传教育。

  东南商报记者 檀传才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