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大早,六点半,鄞州章水镇杜岙村的大学生村官叶高峰刚来到村委会大院,就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从办公室到大门口,前来看病的乡亲们足足排了二三十米长的队伍。
原来,为了纪念上海旅沪宁波同乡会成立100周年,昨天上午由章水籍的上海市宁波同乡会中青部主任、上海世博集团财务总监徐志龙发起,组织宁波同乡会医疗专家团的12名上海教授级主任医生,来到四明山革命老区,免费为乡亲们看病检查。
一听说是上海专家周围村子的人都赶来了
60岁的叶惠珍是樟村人,两年前做过肿瘤切除手术,这次来是想让肿瘤科的专家帮忙看看恢复情况,和她一起来的,还有同村的崔依惠。“为了能早早排上号,我们俩五点多就起床了,坐了40多分钟的车才赶来,就这还只排到了九号和六号。”
就在叶惠珍说话期间,杜岙村的严大爷和叶大爷相互搀扶着走了进来。“我们两个都77岁了,不过我身体比他好些,他心血管不好,我呢,喉咙总是痛”,严大爷说,自己和老伙计的儿女都在外面打工,他们平时连宁波都很少去,更别说让上海专家看病了,“前两天儿子特地在网上帮我查了,说这次来的都是上海大医院的专家,看我这个病正好”。
叶高峰平时主要管村里的文字宣传工作。这次,他被派来和乡村卫生院的同志一起帮忙登记挂号。8点不到的时候,他面前的挂号单已经有200多份了,“除了我们杜岙村,周边梅龙、樟村、大皎的村民也赶来了,最远还有龙观的”。
病人要凑在医生耳朵上说话
在义诊现场,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病人必须越过桌子,凑在医生耳朵上说话,这和我们平时在医院看到的情形可不太一样。原来,因为条件有限,所有的专家只能集中在一间房子里看病,12个专家加上12个病人,24个人同时在一张桌子上说话,难怪常常听不清楚。不得已,组织者徐志龙只能时不时在旁边提醒大家说话尽量轻声一些。
王长花老人已经95岁了。据她说,自己是周边三个村岁数最大的老人。8月份的时候,老人摔了一跤,锁骨和肋骨骨折了,自打那时上了石膏和绷带,就一直没有拆过。来自上海华山医院的普外科主任尔竹琴教授说,骨折一般三个星期后,骨头长好就不用打石膏了。在帮老人检查后,尔教授帮她拆了绷带,“上海专家检查得交关仔细,我这下又能活动自如了”(见上图)。
在王长花老人旁边,60岁的徐桂妃也拿到了中央指导保健医生徐晓雪教授开给她的方子,“我主要是肩周炎,顺带着睡眠也不好,手脚经常冰凉”,徐医生不光给她开了平时吃的药,还交给她一套简单易学的保健操,“以前病了只知道吃药,听专家这么一说,平时还真得注意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