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奉化
奉化欠发达地区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稿源: 奉化日报  | 2010-12-08 13:21:51

  奉化新闻网讯(记者 徐华良 通讯员 毛颖盈 吴侃侃)初冬时节,记者在大堰镇采访时看到,40个欠发达村全都通上了公路,家家户户喝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村民吃穿不用愁。这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市溪口镇和大堰镇作为宁波市确定的16个欠发达地区,有104个行政村,328个自然村,58933人。“十一五”期间,我市始终把加快农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落实科学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来抓,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措施,形成了以上级支持与自身努力、长效机制与临时救助、治标与治本、开展扶贫与集中救助相结合的扶贫帮困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全市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出台了《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主要对象、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并落实了可操作性强的帮扶措施。这几年来,我市广泛开展“一户一策一结对”帮扶活动,采用产业扶贫、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和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帮助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同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建基地、送科技、拓市场,千方百计帮助低收入农户解决就业难和农产品难卖问题,使低收入农户收入逐年增加。

  “十一五”期间,我市按照“政府推动、农户自愿、有序推进”的原则,以整村迁移为重点,着重对欠发达地区内自然条件差、资源贫乏、交通不便、易发生地质灾害的贫困村、高山村实施下山移民,加快人口梯度转移步伐。农民下山后,就业难、入学难、求医难、行路难、饮水难、婚嫁难、发展难等问题迎刃而解,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尚田镇楼岩片部分高山村村民下山搬迁到尚田小夹水移民小区居住后,村民求医、入学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从山上的无处就业到下山后的户均2人以上就业,每人月收入2000元左右,优质教育资源也得到共享。溪口镇深坑自然村82户农户从半山腰迁移到新村居住后,30多名大龄青年喜结良缘。据调查,有91.5%移民户认为下山移民成效显著,认为生活条件改善的占94.5%,生产条件改善的占91.2%,求医入学方便的占98%,91.6%家庭住房条件改善,91.3%家庭收入增加。按原有对农村交通、供电、供水建设等标准要求,已实施整体下山移民的,每个自然村至少可少投入上百万元。下山移民、农户生产、生活活动减少,人为污染消失,植被更加繁茂,山区成为天然氧吧。

  5年来,我市从欠发达地区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采取土地流转、合股开发水电、建造标准厂房、发展农家乐旅游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十一五”期间,我市安排扶持资金1357万元,对68个村进行了开发项目扶持。2009年,全市欠发达地区新发展花卉苗木280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1000余亩,饲养鸡牛羊等家禽家畜1万头(羽)。去年,溪口镇和大堰镇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6152元和4328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和8%。

  据市老贫办统计,截至2009年,全市已累计拆迁112个自然村,3528户农户,9055人,共拆除房屋3893间,计12万平方米左右,退宅还耕1104亩。

  我市安排资金735万元,建造40条机耕路,总长117公里。溪口、大堰等山区共投入资金3200多万元,直接改善和解决山区61个村的5.6万群众饮用水质量。自2007年起对低收入农户的住房实行救助,总投入2529万元,使160个村的1170户农户居者有其屋。欠发达地区村的通信、广播、有线电视等已实现了村村通,村级卫生室建设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做到了小病不出村。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