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炎(右)接受宁波博物馆的证书。
昨天上午,95岁的陈炎老人坐在宁波博物馆五楼学术报告厅的主席台上,像小孩子一样开心,“我终于实现了为家乡做实事做好事的心愿了!”
当天,这位抗战时期的陈纳德“飞虎队”队员、首倡“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甬籍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将毕生收藏的6000余册手稿、文献、图书无偿捐献给了宁波博物馆,同时还将博物馆奖励给他的20万元捐献出来设立“陈炎专项基金”。
他曾是陈纳德“飞虎队”队员
陈炎原名陈章炎,1916年12月出生于宁波鄞州姜山一个贫苦的家庭。他幼失双亲,历经贫寒坎坷。
1938年,出于“学一样本领抗日”的考虑,他考入当时的宁波电声无线电学校,学习通讯技术。1941年,陈炎从航空技术委员会办的空军报务员培训班毕业后,加入了向往已久的美国援华抗日空军志愿队陈纳德“飞虎队”,担任电台报务员。
3年时间里,陈炎在通讯中枢,及时准确收发各方信息,帮助“飞虎队”先后击落日本飞机共达297架,为抗日的最后胜利立下了功勋。尤其是在保卫昆明的第一次空战中,情报来得及时,陈炎报告迅速,“飞虎队”队员准备充分,这一仗,10架入侵的日机被击落9架,1架带伤逃跑,昆明制空权从此易手。
2005年9月,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陈炎被授予“历程”纪念勋章。
他首次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抗战胜利后,陈炎先生进入高校任教,是国内最早从事研究“战后东南亚史”和“缅甸史”的开拓者之一。
作为一位具有强烈时代意识与学术责任的学者,陈炎在64岁那年再次向人们传递了一个全新的信息。1980年他以《汉唐时缅甸在西南丝路中的地位》一文,开创性地在国内首次论述了“西南丝绸之路”、“西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此后,他更是把视线紧紧地盯在了“海上丝路”的重大学术前沿的研究上,通过列举大量的中外史料和考古发现,论证“海上丝路”发展的历史、航线的走向以及所到的国家和地区。
他独创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公认为国内第一位提出并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开拓者。季羡林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陈炎先生,“他可以说是一生坎坷……但由于他自己的努力,在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方面,在探讨中国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文化交流方面,卓有建树”。
他最忘不了的地方是家乡
昨天,95岁的陈炎将自己毕生积累的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和学术价值的6000多册手稿、文献、图书等悉数捐献给宁波博物馆。“我是喝甬江水长大的,我最忘不了的地方就是我可爱的故土。”陈炎道出了自己浓浓的故乡情结。
“陈炎先生对家乡始终满怀深情,尤其对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更是不遗余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孟建耀告诉记者,在陈炎的推动下,如今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已荣列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使“中国大运河能不失时机延伸到浙东运河后而自宁波入海”成为世人共识。
为向陈炎先生支持家乡博物馆事业发展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宁波博物馆给予陈炎先生人民币20万元的奖励,但是,他将此款项全部捐赠给宁波博物馆文化发展基金会。为此,该基金会决定下设陈炎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科学研究、学术出版和人才培养等。
据悉,宁波博物馆将在馆内二楼专设“陈炎先生陈列室”。这也是宁波博物馆继秦秉年先生捐赠秦康祥旧藏明清竹刻、甬籍当代中国著名版画家邵克萍先生捐赠创作版画精品之后又一重要的捐赠。
昨天,《我的人生之旅——陈炎回忆录》还举行了首发式。这部50万字的自传捐赠给了宁波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宁波市图书馆等宁波主要收藏研究机构。
宁波晚报记者 梅子满 胡龙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