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养过蜂、做过豆腐坊、开过点心店、办过小杂货铺、养鸡、养鸭、养猪、承包荒山种橘树、种黄桃、种杨梅,先后干过十几种行业,最终走出了一条办企业的成功之路。
他叫郑后补,今年54岁,出生在象山县大徐镇铁丈岙村的一个贫农家庭,自5岁患上关节炎后,由于没有得到较好的治疗,最后造成截肢才得以保住生命,手术后的他左腿比右腿短了一截,终身残疾。
1999年郑后补创办了福利企业象山争达金塑制品厂,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万元的年产值。别看他的厂不大,但安置残疾职工的比例高达45%,在象山县福利企业中安置残疾职工比例最高;残疾职工年人均工资高达22800元,在全县福利企业中残疾职工年人均工资最高。
他的企业管理有序,资质到位,严格做到5个100%:100%与每个职工签订劳动合同;100%为每个残疾职工交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100%按月通过银行发放劳动工资;100%残疾职工上岗;100%遵守劳动工时。
2007年新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后,安置残疾职工已无利可得,有的企业退出了福利企业队伍,有的企业逐步解聘了残疾职工,但他却接纳了失业残疾职工。
他不仅有顽强的拼搏精神,更是具有一颗仁慈的爱心。走进厂可以看到上肢残疾的门卫职工、打着哑语的清洁职工、驼着背的搬运工、瘸着脚的挡车工,把每个残疾职工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有时残疾人找到他要求工作,他总能因人设岗安排残疾人上班。
他说:“我是一个残疾人,知道残疾人寻找工作不容易,我宁可少赚钱,也让他们有一份安定的工作。”
当春暖花香时,他就带着残疾职工外出观光旅游,年复一年,残疾职工赏遍了家乡的美景,游到了遥远的祖国各地。当残疾职工遇到困难,他就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想方设法帮困解难;逢年过节,再忙他也要为残疾职工备好礼物,让残疾职工过上快乐的节日。
东南商报记者 卢科霞 通讯员 周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