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新闻网讯 近日,四明山镇棠溪村“道德庭”成功调解了一起夫妻双方闹离婚的家庭纠纷。70岁的傅某和55岁的唐某多年来因经济问题或各种家庭琐事争吵不休,此次更是发展到了动手打架的地步。经过“道德庭”两天一夜的耐心教育,夫妻双方重归于好。傅某由衷地说,我们吵了几十年了,现在终于彻底解决了问题,以后不会再闹了,真是感谢“道德庭”的帮忙。
71岁的老党员、“道德庭”庭长唐训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道德庭”已调处各类纠纷16起,以“德”促“和”,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道德素质和村庄的道德风尚,为促进乡风文明继续发挥了积极作用。
棠溪村“道德庭”成立于2001年8月。当时由于村民贫富差距拉开、思想观念变化以及信息闭塞、经济落后、观念陈旧等多种因素影响,村里各类矛盾纠纷多发,村风、民风有所恶化。为此,四明山镇党委、政府在棠溪村试点成立了全国首个村民“道德庭”,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退休干部唐训顺任庭长,其余6名老党员、老同志为成员,采取以群治群、以群教群的方式解决村民间的各类矛盾和纠纷,促进邻里和谐共处。“道德庭”成立近十年来,共受理调解老年人赡养、经济债务、家庭婚姻、邻里吵架、财产继承,以及环境卫生污染等大小纠纷140多起,涉及160多户(次)家庭,使540多位村民直接受到了法制与道德教育。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农村纠纷多种多样,情况复杂。“道德庭”坚持“泄火”、“查根”、“引路”、“摆平”的调解四步曲,先请当事人到办公室喝上一杯茶,让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冷处理”,然后根据纠纷的性质、起因、责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初步判断,并派人深入邻里进行调查核实,再对当事人进行道德与法律教育,使当事人在思想认识上先到位,最后,“道德庭”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促使双方达成共识,自愿签字和解,真正做到当事人口服心也服,不留后患。有一年,因村民童某房屋倒塌没有及时修理,导致旁边4户家庭无法正常生产与生活,从而引起矛盾纠纷。“道德庭”的老人们先后33次上门调解,5次开庭审理,做通了19位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终于圆满解决了这次纠纷。后来,有3位当事人还专程赠送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化解纠纷功德无量”的锦旗。
“道德庭”除了在维护基层稳定上发挥积极作用外,还积极开展以帮德、帮困、帮学、帮教、帮富为主要内容的五帮扶活动。“道德庭”自编了通俗易懂的乡土教材15篇,近十年来,使受教育的青少年达到12000多人次,目前“道德庭”已成为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育基地;帮助10多位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了学业,帮助刑满释放的归正人员改邪归正,全村没有一个流生、没有一个未成年人犯罪、没有一个社会闲流人员;通过技术培训和奖金扶持,使10多户贫困家庭依靠种植花木脱贫致富;通过开展“文明村”、“文明户”、“文明村民”,以及“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五好家庭”、“绿色家庭”等评选活动,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乡风文明。棠溪村也因此由原先的“上访村”变成了模范先进村,先后获得了“村民自治模范村”等十多项荣誉,“和谐之花”绽放于这个美丽的千年古村。(记者 胡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