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慈溪
慈溪市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稿源: 慈溪新闻网  | 2010-12-20 15:36:23

  慈溪新闻网讯(记者 朱建炯 通讯员 徐伟韦)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市农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空间和环境的多重制约。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走出去”步伐越跨越大。据统计,全市“走出去”农业组织已有40家,对外投资10亿多元,市外承包耕地近20万亩。农业“走出去”已经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强基础增后劲,调结构提效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2009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1.39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9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38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这些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它得益于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也得益于慈溪农民勇于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规模经营国内领先,生产关系巩固创新。“十一五”期间,我市土地流转力度加大,规模经营取得巨大进展。通过积极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完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实现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全覆盖;积极实行“承包地流转换保障”、农业大学生经营规模农业、保险金融支持流转等政策。全市已流转的土地面积占全市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59.8%,形成1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的有32.3万亩,1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的逾12万亩,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规模经营基础上,全市农业生产关系得到巩固和创新,农产品市场主体法人化逐步推进,发展了现代农场、合作社、行业产业协会等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

  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和基地建设是“十一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的主线。目前我市共建成两级农业产业基地500余家,其中宁波市级13个,总面积7.52万亩;慈溪市级400多个,其中连片面积在200亩以上的优质农产品基地206个,面积12.78万亩;面积50亩以上的现代农场490家,面积10万余亩。同步形成和壮大了创汇蔬菜、名优水果、特色水产、花卉苗木和畜牧养殖五大主导产业,产业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主导产业集中度全国领先。

  设施装备大幅改善,质量安全显著提高。我市加大对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畜禽栏舍、农业机械配套和温室大棚、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建设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至2009年底建设标准农田41.3万亩,建成各类大棚设施5.2万亩、智能温室164178.4平方米、组培室2000平方米。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40.3万千瓦。同时,粮食种植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全面推广蔬菜瓜果及粮棉油“十大”主栽作物新品种和十大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实施了“种子种苗工程”。全市共制定地方性生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49个,编制了22个主导品种的标准化栽培模式图,常年推广标准化生产面积25万亩以上。

  龙头企业实力壮大,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市着重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经营主体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全市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3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宁波市级龙头企业39家,慈溪市级龙头企业68家。此外累计加工转化农产品80.4万吨,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1.5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全市共建果蔬、畜禽、水产、花卉等各类合作组织164家,共吸纳社员5562户,联结基地面积12.5万亩,联系农户9.5万余户。

  营销网络不断拓展,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我市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瞄准国内市场,在北京、上海、杭州、无锡等大中城市设立了慈溪农产品专营窗口;创建宁波市级农业名牌产品29只、省级农业名牌15只,“卡依之”牌菜心清汤获得了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全市主要农业企业、农场、基地、大户均实现与大型超市、连锁餐饮对接,总配送额超过22亿元。外向型农业进一步发展。2009年,实现农产品外贸出口交货值26.5亿元,出口市场遍布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