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帮巨子建造的百年祠堂或将易地保护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0-12-23 13:30:40

  家住镇海庄市勤勇村宋家汇自然村的宋祖农,也许可以将悬着的心放下了。记者昨日获悉,本报12月13日《镇海一座百年祠堂岌岌可危》一文获镇海区委书记马卫光等高度重视。前日,镇海区就此专门召开了由主管副区长牵头,相关6个部门参与的现场协调会。会上确定保护和修复这座当年由宁波帮巨子宋炜臣耗资10万银两建造的百年老祠堂(右图)。

  专题协调会确定保护和修复

  12月13日,本报以《镇海一座百年祠堂岌岌可危》为题,报道了宁波帮巨子宋炜臣在1909年出资10万银两建成的宋家祠堂因为年久失修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地。

  报道见报后,立即引起了镇海区委书记马卫光的高度重视。第二天早上,他就到村里实地考察,随后还在本报报道上就此事作出批示,要求主管教科文卫的翁雪莲副区长召集有关部门就宋家祠堂的保护问题形成方案,提交区里进行专题讨论。

  前天,在翁雪莲副区长的牵头下,镇海区文广新闻出版局、农业局、文保办、新闻办及宁波帮博物馆等6个部门负责人专门赶赴宋家汇村,就宋家祠堂的保护问题召开专题协调会。会上形成宋家祠堂修复的两套可供选择的方案。

  鉴于宋家祠堂的产权尚属于宋氏族人,因此“方案一”提出,保护和修复工作由宋家后人自行完成。由于宋炜臣的后人大部分居住在武汉及其他城市,目前留在宋家汇的宋氏族人不到50人,因此镇海区有关部门将对宋氏族人为修复祠堂而进行的联络提供相应的帮助。

  “方案二”则在假设宋氏族人放弃修复或者无力完成修复工作的基础上展开。在征得宋氏族人同意的前提下,由政府出面,将宋家祠堂整体搬迁,进行易地保护。

  百年祠堂或将异地安家

  “我们倾向于采取第二个方案。”镇海新闻办主任张如新介绍,原因在于宋家祠堂周边原来都是稻田,现在布满房屋,文物保护所强调的原始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不适宜进行原址保护;而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目前宋家汇所在的地块已经被列入宁波大学的发展用地,这一地块上的所有建筑都将面临拆迁的问题。

  对于百年祠堂将来的安家之地,专题协调会也给出了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将其迁于宁波帮博物馆附近、商贸文化公园内的绿地上,成为镇海区商帮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方案,则建议将其放在镇海正在建设的农业休闲观光区——清水园内,需要将宋家祠堂整体移动800米左右即可。

  专家观点

  易地保护需三思而行

  对于镇海区决定保护宋家祠堂一事,我市多位文保专家均对此表示赞赏。不过,他们同时也提醒,易地保护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最下策的选择,不到万不得已不宜采用。

  “易地迁建将会对祠堂内的砖刻、灰塑、壁画、标语、贴金木雕等造成一定的损坏。”我市民间文保专家杨古城老先生表示,易地迁建给文物建筑本身造成永久性的伤害的例子在我市曾经发生多起,令人遗憾。他建议镇海区尽早将宋家祠堂公布为文保点或文保单位,“以宋炜臣在宁波帮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宋家祠堂建筑工艺及木雕、砖雕和灰雕的精美程度,宋家祠堂都应该够得上文保点或文保单位级别。”

  市文保所副所长徐炯明也表示,对于宋家祠堂这样的文物建筑,最好的保护方式是原址保护,“宋家汇村完整地保留了宋炜臣的生平信息,除了有祠堂,还有他的故居及他捐资建造的伏龙桥,这是宋家祠堂最真实的原生历史环境。”他建议镇海有关部门与宁波大学协调,将宋家祠堂进行原址保护,“在将来的大学校园里,有这么一处小桥流水、充满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建筑,无疑会增添新校园的厚重感。”

  据悉,具体的保护和修复方案不日将由庄市街道提交区常务会议专题研议。本报将继续关注这一事件的进展。

  宁波晚报记者 梅子满 边城雨 龚国荣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