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团结凝聚力量 宁波城市民族工作走出新路子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12-24 09:41:51

  中国宁波网讯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结合实际,勇于创新,不断健全组织网络,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载体,城市民族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宁波实际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市城市民族工作的先进做法日前得到了中央和省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网络

  宁波是典型的输入型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入我市学习、工作和生活。目前全市共有52个少数民族,人口近36万,其中常住人口约4万,暂住人口近32万。

  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积极做好城市民族各项工作。市里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民族宗教工作协调小组,分管副市长、统战部部长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并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市里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政策措施,为有效加强管理,促进民族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了三级民族工作网络,市、县两级建立健全少数民族联谊组织,联系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协助政府化解矛盾纠纷,有效地发挥了桥梁作用。

  各地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均明确要求有关部门把外来务工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管理纳入到外来务工人员的统一管理中去,加强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咨询,解决子女入学,完善社保制度,延伸卫生服务,出台相关落户政策,以提高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

  创新思路,推进民族工作“三进”

  针对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的实际,我市坚持工作面向基层,探索开展民族工作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三进”活动,引导和推动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

  作为我市民族工作进社区的主要试点,北仑区芝兰社区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有声有色地开展社区民族工作。在有关部门指导下,该社区成立了民族工作协调小组和民族联谊小组,建立了情况通报、学习联谊、帮困救助等规章制度。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社区“四个一”活动,即开辟一块具有浓郁风情的民族知识宣传阵地,组建一支“民族之花”文艺轻骑队,成立一所培训骨干的社区民族学校,开通一条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绿色通道”。2009年该社区被国务院授予“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各地学校通过活泼新颖的方式将民族知识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鄞州区东南小学设立了300平方米的“民族知识文化展示中心”,采用文字、图片、表格、问答等形式在青少年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我市选择少数民族员工占多数的江北区华乔工艺包装有限公司为试点,开展以“团结聚力量,和谐促发展”为主题的民族工作进企业活动,在企业内成立少数民族联谊中心,开设少数民族知识馆、文化阅览室,大力宣传民族文化,进一步凝聚了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强化服务,增添民族团结动力

  真诚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各类服务,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不断增添民族团结奋斗的新动力,这是我市城市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坚持采用“输血型”扶贫与“造血型”扶持并重、资金型扶贫和技术型扶持并举的方法,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扶贫帮困活动。我市从1999年开始设立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市)区也安排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或配套资金,通过实用技术免费培训、发放小额启动资金、贷款贴息等途径,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脱贫项目的帮扶,近年来共有236个项目获得资助。我市积极开展“温暖午餐万人助学”等慈善公益活动,用于资助我市对口扶贫的民族地区的贫困学子。严格落实民族教育政策。从2006年起,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少数民族教育专项助学资金,至今资助贫困大学生80余人。我市把办好新疆班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7年来宁波中学新疆班历届毕业生高校录取率在97%以上。

   宁波日报记者 吴向正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