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朋友的眼中,小木桶只是一样新奇的玩具。
陈宏义安静地箍着桶,坚持着这门手艺。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36)
木桶,曾经是普通中国家庭中最常见的生活用品之一。很多人的记忆里,都会有年幼时洗澡用的大木盆,或者是爷爷奶奶提的木水桶,还有果桶、马桶等等,好似曾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个时候,因为有木桶,就需要好手艺的“箍桶匠”。
在鄞州区鄞江“十月十”庙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专区里,安静地坐在非遗项目——箍桶摊位后的,是一个沉默的中年男子。他叫陈宏义,今年48岁,横溪镇道成岙村人。记者采访的时候,他显得有些腼腆,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然而,说到当年学习箍桶技艺的经历,他打开了话匣子。
陈宏义家五代箍桶,当年,他外公的爷爷是有名的箍桶高手,口传身教,一代传一代。外公任连水对儿子即陈宏义的舅舅要求很严,严师出高徒。而陈宏义的手艺就是从舅舅任志光那里学来的。他记得很清楚,那年他17岁。“箍桶这门技术说难不难,但真要做得好,也不容易。有些人哪怕是学上三年,都不一定能出师。”陈宏义说。以前,他做的木桶,最大的直径为一尺,最小的直径是5寸,越小的尺寸对手艺要求就越高。他拿起一个精巧的小提桶说:“做这么一个小桶,我就花了一天半的时间!”
其实,挺早的时候,箍桶行业已开始受冷落。箍桶匠更是少之又少,而陈宏义因舍不得这门老手艺,利用休闲时间,仍重操旧业。“几十年来,我做过许多工作,开过拖拉机,现在有一家包子铺,还真没有靠箍桶吃饭!”陈宏义腼腆地告诉记者。
★发展现状
曾经的必需品被取代
木桶,是旧时家庭常用物,桶身由多块梯形木板用竹钉拼接而成,底部镶垫圆形木块,四周再用铁环箍紧。这项民间手工技艺称箍桶,拼接木桶的人俗称“箍桶佬”。
箍桶这一技艺相传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人们在古代时就开始用木桶盛水,木盆洗脸、洗脚。凡女儿出嫁都要备上脚桶、马桶、果桶、茶盆等嫁妆。所以,旧时干这一行的“箍桶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虽然很辛苦,但很受人们欢迎。走东家,串西家,架势一摆,茶饭不愁,还有一份不错的工钿。那时的箍桶活多,因为当时的容器,除了陶瓷和小部分金属器具外,几乎全是木器,除了做桶还要修桶,箍桶队伍强大。上世纪60年代,在鄞州区横溪等地还成立了圆木社。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各种箍桶器件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木桶都被塑料桶、不锈钢桶代替了,多数“箍桶佬”因生意不好,纷纷转行学别的本领,只有鄞州区横溪镇道成岙村的陈宏义仍舍不得这门老手艺,利用业余时间,继续箍桶。
其实箍桶也是有前途的,尤其是人们环保意识加强的今天,纯天然无公害的木制桶又被一些人赏识,因为它既牢固又环保。
★制作流程
看似简单做好不易
木桶的品种多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致可分为生活类和生产类两大类。生活类如:脚桶、脸桶、茶桶、饭桶、浴桶、水桶、米桶、果桶、马桶等。生产类如便桶、料勺、吊梁桶等。
箍桶工艺制作要经过这样的几个流程:
按需要形状、尺寸锯板取料,用斧头斩料,直板或弯板厚薄一样。做圆形底板,环绕底脚拼板。用竹钉或胶水固定。其后,上箍口用竹箍或铁丝箍上,也有的是铁皮箍、铜皮箍。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紧箍。桶底小,桶口大的,从桶底上箍敲打,反之两头小中间大的从两头上箍敲打,越敲越紧。
最后,要把木桶在烈日下暴晒几天,再上桐油。这样才能经久耐用,然后上漆、涂金边、绘画。一只光滑、美观的成品桶就出现了。
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彻底失传,鄞州区横溪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走访、搜寻有高超的箍桶技艺的老人,用文字、照片和录像记录箍桶技艺。还搜集、保存有价值的箍桶制品,弘扬传统,宣传环保。在崇尚节能环保的当下,也许天然无公害的木制桶能重新被人们所青睐。
东南商报记者 张落雁 通讯员 陈素君/文 记者 王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