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海古村古桥古戏台文化探访活动侧记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12-26 07:58:43

  

  今年的第一场雪虽然来得有些早,但雪霁后的三天,天气却是一天比一天好,到了12月19日那天,气温回升简直有“小阳春”的感觉。200余人,4辆大巴,浩浩荡荡又一次去宁海寻访古戏台、古桥、古村落、古庙。

  真心爱民的人,被千年铭记

  在宁海西店下了高速,第一站是一个叫做“前金”的村子,一个叫“皇封庙”的地方。

  皇封庙,供奉的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手下的平江南主将曹彬。据史料记载,曹彬下江南时爱民如子,老百姓感恩戴德,立庙祭祀他。不光在宁海,宁波地区许多地方的境主庙的庙主是曹王,像奉化裘村的曹王庙也是供奉曹彬,可见为老百姓爱戴的人,才享有千百年来的香火缭绕。

  据看管皇封庙的一位老婆婆说,在神诞日,这个古戏台不做戏,原因是因为一做戏,四面八方赶来的人太多,村里怕出事,所以只叫一些“小歌班”在台上唱唱曲艺,这样低调一点,人自然会少一点。皇封庙稍稍修过,但依然保持着比较旧的原样,梁枋上的彩绘十分精彩,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姜太公八十遇文王”等传统故事图,还有不常见的“茶圣煮茗图”、“高山流水知音图”,可见画画的工匠也是乡村文化人。

  “这个叫作网拱,只有宁波有。”领队的文保专家杨古城先生特别给大家提醒了一下,“这种宁波特色的网拱,还被传到了日本,而在宁波已经很少看到这样的网拱了。”

  广德寺的法师,跟王安石沾亲

  广德寺不烧香、不烧纸钱,进了大门,干干净净,纤尘不染,十分庄严,令人肃然起敬。寺院的建筑是仿唐宋的,十分有古意,里面的佛像雕刻精细传神,是传统的朱金漆木雕工艺结合现代技术造像的,天王、韦驮、罗汉栩栩如生。

  正在大家赞叹之际,一位年轻的师父出来迎接。他的法号叫“有圆”,是宁波人,俗姓王,是鄞州松下王氏。据《鄞县通志》上记载,这一支王氏是王安石在鄞县当县令时一个弟弟来宁波,做了宁波人的女婿,发家延族的。有圆法师在1997年主持这个道场,在他的努力下,发扬佛教文化,得到许多有缘人的帮助,建成寺宇。

  有圆法师介绍了广德寺的历史,广德寺以前是一个家庵,很小,叫做广德庵,建于清初,有圆师父还带领众人参观了寺内收藏的文物和舍利子。

  五藻井的戏台,实在罕见

  “这个戏台的藻井,有五个,一个大藻井,旁边四个小藻井,十分罕见。”在塘下村镇东庙,杨古城先生向大家介绍。这样一座戏台五个藻井,塘下村人称“五面花”,探访者急着拿相机拍这个“五面花”藻井。

  镇东庙的庙门朝南,前面都是稻田,过了收获的季节,稻田上都是一些草垛子,再往远的方向,是叠翠的雁苍山、阆风山、香岩山。庙的北边是连绵不断的山丘,据称是奉化地界。西边称为华星岗的山岗下曾有一口香岩塘,故村名称“塘下”。庙在村的最东面,故称名“镇东”,村庄都建在庙西。

  在已经泛黄发黑的板壁上,探访者们还发现了不少戏台班子在这里演出时写的剧目,如杨金龙回朝、大同府、太华山救驾、下河东、平南唐、三气周瑜等。据当地的老百姓说,一天一夜做戏费用近万元,都由本村老板出资,而每次祭神费用则由村民自愿出资。

  热情宁海人,丰年留客足鸡豚

  到了长洋郭氏宗祠,得到长洋村老年协会的热情接待,吃饭就在宗祠里。在乡村除了红白喜事外,很少在祠堂里吃饭。这天满当当排了二十余桌,长洋村的村民各执其事、井井有条,厨师、托盘、洗菜、蒸饭、烧火、打杂,原来打算十个菜左右,村里给探访团加到十六个菜,除了烤番薯、烤土豆等农家菜,还有非常有宁海特色的冬笋烤肉、豆腐肉饼子。

  吃饭前,举行了一个小型欢迎会,长洋老年协会的郭增钊老会长热情欢迎大家的到来,而大家也向长洋老年协会赠送了春联表示感谢。

  长洋村的人都姓郭,据记载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人,在祠堂中间挂了四幅画像,其中一幅就是平安史之乱的汾阳王郭子仪。为此在吃饭时,还安排在台上播放越剧《打金枝》。

  “你休道郭家富贵全仗你,听我把旧事提一提,安禄山起兵反京畿,眼见得唐室天下化灰泥,跌倒的江山重扶起,全仗那汾阳王郭子仪,不是我父子们东荡西杀在沙场,你父怎能做皇帝。”这戏词很实在,在热闹的唱词中,杯来盏往,大家无不感慨宁海人的热情好客。

  宁静古村落,养在深闺人未识

  饭后,又去梁坑、大蔡、夏樟、岭徐、岭口,这些古村落几乎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夏樟村远远望去都是香樟树,走近了看,那些可以合抱的香樟上挂有古树名木的牌子,都有六七百年了。村里的房子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十分有特色。据老百姓说夏樟的山里还有“铁矿藏”,只是不成片。夏樟的村民姓孙,是从西店大樟树下迁来的,在夏天插樟成活,因此名为夏樟。

  岭徐村住着徐堰王的子孙,梁坑的潘姓跟大画家潘天寿是同一支的。岭口的阆风桥是为了纪念舒岳祥先生而命名的。大蔡的胡氏宗祠是全国级的文保单位,雕刻精细,祠堂内的柱子还有唐代样式的“梭柱”,两头小,中间胖,像织布的梭子,很少见。在祠堂山墙上的小插尖上有“孔曼且硕”四个字,取自《诗经·閟宫》,是鲁大夫公子奚斯颂美僖公恢复疆土,修建宫室的诗篇。可见乡下的老学究出手也不凡,吊吊书袋,考考你们城里人。

  文化遗产处处在,只是要去发现,去保护,去宣传,才能让大家了解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宝贵的财富。

  东南商报通讯员 周东旭 记者 张落雁 文 杨古城 摄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