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鄞州
鄞州:投资规模超二十亿人民群众受益最多
稿源: 鄞州新闻网  | 2010-12-26 09:55:40

  鄞州新闻网讯(记者林幼娟通讯员童素娜)东到象山港畔的大嵩滩涂围塘工程,西到四明山区的周公宅水库建设,再加上横贯鄞东南的甬新河工程,以及遍及全区各镇乡(街道)的第二轮河道疏浚……“十一五”期间,我区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多亿元,成为我区水利投资规模最大、发展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5年。

  5年来,我区先后建成了溪下中型水库和周公宅大型水库,蓄水能力增加1.41亿立方米,不仅使防洪安全有了可靠保障,每年还可提供1.2亿立方米优质原水。

  按照市防洪总体规划,我区于2003年实施了奉化江城市防洪工程。一期堤防工程总长11.85公里,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同时根据防洪要求,对沿江的庙堰鵟)、行春鵟)及铜盆浦闸进行了重建改造。防洪工程的建成,为确保奉化江岁岁安澜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鄞州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土地资源紧缺的制约。为此,区委、区政府把大嵩滩涂围塘工程列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围涂面积1.38万亩,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目前全线海堤已成功合龙。

  鄞州河道总长1600多公里,由于上世纪末在城市建设中填河、阻河、狭缩河道现象大量发生,致使全区河道行洪排涝和调蓄能力锐减。“十一五”期间,我区在疏浚老河和新建骨干河道方面双管齐下。

  2008年建成的甬新河鄞州段工程,河宽60米,长14.29公里,两岸各8米的岸坡栽种香樟、杜英、广玉兰、垂柳等林木花卉,可分洪1200万立方米,使排洪不畅的后塘河、中塘河、前塘河、九曲河等东西走向的骨干河道与南北走向的甬新河相互串联,鄞东南平原排涝条件得到有力改善。

  鄞东南和鄞西平原河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水资源平衡系统。随着上游各大中型水库向城市工业、城乡居民供水逐步增加,平原河网的补充水源大大减少。2007年底,我区开始建设姚江至鄞东南调水工程,利用姚江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有利条件,将姚江水引入鄞西河网,再通过建庄泵站及奉化江过江管道,将鄞西河网水引入鄞东南河网。工程建成后,每年从姚江翻水1.44亿立方米,向鄞西河网补水0.18亿立方米,向鄞东南河网补水1.26亿立方米,同时使姚江、鄞西河网与鄞东南河网三水互通,实现水源供需平衡,河网水质明显变好。

  2008年以来,我区实施了新一轮河道疏浚整治。经过全面疏浚清淤,河变深了,水变清了。

  针对我区小流域情况复杂多样、每遇台风或暴雨常会发生洪涝灾害的问题,区水利局从2006年起开始对重要小流域实施大规模治理,至今已有30条治理完工,另有11条正在治理中。

  我区共有51座水库、600多座山塘,大部分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标准偏低、施工质量不高、设施老化、管理薄弱,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大了对水库、山塘的维修加固力度,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整治,目前50%的小型以上水库已实施标准化建设。

  此外,我区还对洪水实行了资源化管理。全区5座大中型水库防洪库容12605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弃水6200万立方米。经采用洪水资源化调度,这些弃水中,平均每年约有1200万立方米水量可加于利用。

  我看这五年

  5年来,看着一个个水库、山塘通过除险加固,安全又整洁;一条条河道经过疏浚,清澈又生态,尤其是几个大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区的防汛排涝条件,作为一名水利建设工作人员,我深感自豪。

  水利事业与民生息息相关,防汛抗旱、农村饮水安全、小流域治理等,关乎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最近,每次下乡查看改造好的工程,总会碰到一些村民在环境优美的水库边锻炼或散步,对我们的工作表示肯定,这让我们的干劲更大了。得到群众的肯定和支持,相信我区水利工作在下一个五年必将做得更好。——区水利局工程建设科科长周海潮

  作为一名跑农口的记者,我对5年来鄞州水利事业的发展比较了解。每次下乡采访,看到一个个破旧不堪的屋顶山塘经过治理,变得牢固而又美观,保障着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安全,内心就感到非常喜悦。

  如今,鄞州人居环境越来越好,河道疏浚整治带来的变化比较明显。两年来,每个镇乡(街道)每条主要河流的两岸都砌上了石头,河面的垃圾、河底的淤泥得到了清理,加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老百姓对这项民生工程赞不绝口。另外,排涝能力的提高、饮用水质的改善等惠民水利工程,让生活在鄞州的我们倍感欣慰和安心。 ——鄞州电视台记者徐奇锋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