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杭州12月25日电(记者王慧敏 顾 春) “看病吃药、孩子上学、就业培训……本地人享受啥待遇,俺也照样享受。在宁波,俺没有觉得自己是外地人。”45岁的河南省夏邑县农民工张社教说起他的第二故乡一脸欣慰。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通过赋予外来人口“同城待遇”,搭建“融合组织”,外地人和本地人的界限正逐步消失。
随着宁波经济快速发展,外来务工者纷至沓来。宁波成为浙江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截至目前,全市外来人口总数已突破400万。外来人口与宁波市户籍人口之比达70∶100。这些人被称之为“新宁波人”。
如何对待“新宁波人”?市委书记王辉忠认为:“新宁波人也是宁波的主人,都是和谐社会的共同建设者、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者。”
共享,宁波首先从社保入手。2008年,宁波为所有外来人口提供了一份“低门槛、广覆盖、低费率、可转移”的“社保套餐”。这份“社保套餐”包括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生育等5项保险,保障水平与同城市民基本相同。参加“社保套餐”的外来工不用掏一分钱,用人单位的缴费额度,也从正常社保政策每人每月的439.4元降低到178.35元。社保还能在宁波市内自由流转。
“社保套餐”让外来务工者找到了真正融入城市的起点。来自四川自贡的李双华夫妇算了一笔账:“按照‘社保套餐’提供的保障,退休后,我们不必为生计发愁!”
除了社保,“新宁波人”还有19项优惠与本地人共享:医疗卫生、就业培训、公共服务、九年制义务教育……仅2010年秋季,就有25.4万“新宁波人”的孩子与本地的孩子走进了一样的学堂。
以共享为基础,宁波又通过在城市和农村建设不同形式的融合组织,帮助外来人口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在城市社区普遍设立“新市民服务中心”,在乡镇则建立“和谐促进会”。目前,全市外来人员100人以上的村(社区)融合组织建成率达到100%。1.2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在融合组织中担任各项职务。
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常住人口仅600余人,外来村民却有3000多人。村党支部书记胡华南说,村里自2006年成立全国首家“和谐促进会”以来,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记者在江北区文教街道育才社区的新市民服务中心看到,外来工可在这里接受免费的电脑、家政、育婴等实用技能培训,电脑里的就业岗位信息与全市统一发布的就业信息联网,外来人员可随时查阅。
和谐的社会氛围,让“新宁波人”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也让新、老宁波人成了一家人。去年初的“裁员潮”和今年初的“用工荒”在宁波都没有出现。全市相继有4万多“新宁波人”注册志愿者,矛盾纠纷调解、邻里互助、治安巡逻、环保宣传,每项公益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
(原载《人民日报》 2010年12月2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