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镇海区委书记马卫光:争取朱枫烈士归葬镇海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12-28 07:31:53

镇海革命烈士纪念馆陈列有朱枫烈士事迹。

  昨天上午,镇海区委书记马卫光召集有关部门专题研究争取朱枫烈士遗骸归葬镇海的有关事宜。记者 刘波 摄

  ■《飘零半个多世纪 朱枫烈士魂归故里》后续

  本报独家报道了60年前受命入台潜伏、不幸遇害的宁波女英烈朱枫的遗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寻找,于本月初被迎回北京。随后,记者又奔赴南京寻访朱枫烈士子女。

  作为烈士的故乡,镇海热盼女英烈朱枫能“回家”,落叶归根。昨天上午,镇海区委书记马卫光召集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努力争取朱枫烈士归葬镇海。

  争取明年清明烈士“回家”

  昨天上午,镇海区委书记马卫光召集有关部门就朱枫烈士归葬事宜专题研究,镇海区委宣传部长王宏德、副区长柴鹏飞、民政局局长洪裕军、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等有关人员参加。

  会议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思路:千方百计争取朱枫遗骸归葬家乡,并将做好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马卫光拿着东南商报最近5天来有关《飘零半个多世纪 朱枫烈士魂归故里》的相关报道,说:“朱枫烈士的遗骸能在60年以后,找到并迎回北京,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携手相助的成功案例,也是两岸合作的成功典范。朱枫烈士的生前事迹非常感人,她的‘回家’过程也很感人。作为朱枫烈士的家乡,我们应该全力促成朱枫遗骸能真正‘回家’,落叶归根。”他表示镇海将在明年做好一系列纪念英烈的工作。

  会议初步研究了几个步骤:镇海将全力争取朱枫烈士遗骸回家乡安葬;为朱枫烈士塑个纪念雕像,镇海中学的朱枫纪念楼重新装修设计,增补史料;计划明年清明节前后开展大型的“唱红歌,忆英烈”纪念活动。

  “元旦以后,我们去一趟南京,拜访朱枫烈士的后代。”马卫光言词恳切,“跟烈士后裔面对面交流,争取他们的全力支持,也恳请他们来家乡看看。”

  这里是英雄辈出的地方

  “镇海,海天雄镇、浙东门户。这片土地,是英雄辈出的地方。”马卫光颇自豪地说。

  据了解,这个面积仅200余平方公里,人口仅22万的小城区,却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书画家、政治家、革命先烈、商贾巨子。

  翻开镇海的名人录,会看到一串闪光的名字,如世界船王包玉刚、影业巨擎邵逸夫等商贾巨子,贺友直、华三川、陈逸飞等著名书画家,镇海籍院士就有26位。

  镇海更是英雄人物迭出的地方,翻开镇海的烈士名录,镇海籍烈士一共有369位,朱枫烈士的名字也在其中。

  镇海区民政局局长洪裕军介绍:在九龙湖镇黄狼山岗上有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镇海烈士陵园,陈列了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牺牲的170多位镇海籍烈士和190多位在镇海牺牲的非镇海籍烈士英名录,以及胡焦琴、陈寿昌、李侠民、蒋子瑛、李敏、张困斋、郑建华等著名烈士的遗像、遗物和革命事迹,还安放了50位烈士的骨灰。

  这里也是敬仰英雄的地方

  镇海区委宣传部长王宏德说:“镇海是出英雄的地方,也是敬仰英雄的地方。这几天,东南商报报道了朱枫烈士相关事迹后,在镇海的反响很强烈,镇海当地网上、论坛上许多网民已在热烈讨论朱枫烈士的安葬地点,说明这事在年轻一代中反响也很大。”

  王宏德说,镇海区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纪念朱枫烈士。上年纪的镇海城关居民大都知道,原先在城东毗邻孔庙、招宝山饭店和东长营弄旁,有座叫“朱家花园”的小巧别致的建筑,是朱枫的老家。朱枫原名贻荫,“朱枫”是后来与镇海人朱晓光结为革命伴侣后取的名字。

  1995年,镇海中学在扩建学校时,经区政府批准,结合旧城改造,将大成殿东南角的朱家花园并入东部校园。镇海中学特别珍惜这处烈士故居,郑重地保留了朱枫在少女时代居住过的憩园一角,并拨款30余万元重修憩园,保留了原有清末民初的风格,并且正式命名为“朱枫烈士纪念楼”。该楼楼名由前国务院负责对台工作的罗青长同志亲自题写,成为保存烈士遗物和史料、陈列烈士生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也介绍说:“目前,朱枫烈士纪念楼外装修已完成了。内装修刚刚定下设计方案。这几天看到东南商报的报道,报上有许多史料照片,我们也第一次看到,结合报道内容,设计方案将要进行调整,并将增补朱枫烈士的史料。”

  王宏德还向记者介绍:除了镇海中学的纪念楼,在镇海城区,昌寿公园里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里,有朱枫烈士展出的照片和事迹。“下一步,我们打算把宣传纪念朱枫,作为明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并结合建党90周年,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王宏德再三强调:“镇海人民从来不会忘记先烈。”

  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籍

  当60年前那段慷慨悲壮的尘封往事再度重现的今天,一位烈士的英名又在四明大地传诵开来。

  富家千金、革命志士、女“余则成”……或许刚刚接触报道时的你我,更多的是为这种种传奇的细节所打动,但随着报道的展开,“朱枫”——这一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名字,让我们潸然泪下,感慨万千。

  我们仿佛看到了,1950年6月10日那一天,台北街头黑云低垂,空气肃穆,烈士带着沉重的镣铐面向大陆,从容就义……据说,在当年负责审讯的有关记录中,记录人也不禁对朱枫烈士留下“不惜个人生命的纪律与精神,诚有可效法之处”的评价(据《浙史密码朱枫:中国民主革命最后一位女烈士》)。

  英魂不朽,信念永生。

  60年岁月沧桑,当今在两岸交流开放,共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景下,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2月初,烈士的遗骸终于重回大陆。本报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从而使得朱枫烈士那追求理想的不平凡的一生以及坚持信念与真理的不朽精神再一次还原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事实上,在共和国漫长的岁月里,党和人民也一直没有忘记烈士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老一辈革命家张爱萍将军就曾为朱枫写下“烈士血染新中华,枫叶红于二月花”的高度评价;在烈士的家乡,《镇海县志》收集了朱枫烈士的事迹;烈士的母校,镇海中学建有朱枫纪念楼……而这一切正是我们推出这组连续报道的背景所在。

  我们更欣喜地看到,在重新回顾烈士英勇事迹的今天,社会各界对此报以热烈的反响。中共镇海区委书记马卫光在看到本报的报道后十分重视,希望能让烈士的遗骸在家乡有分冢,并在原有的朱枫纪念楼前为烈士造塑像,让广大的家乡人民永远纪念烈士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市新四军研究会多次致电本报对报道进行鼓励,87岁高龄的张永祥会长说:“我们老党员对朱枫烈士并不陌生,她为抗战所作的贡献,在台湾曲折经历,以及最后从容赴死的高尚品格,现在依然感动我们。朱枫烈士的事迹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不少的80后、90后读者,也纷纷在本报的微博上留言表达对于烈士的崇敬。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现实与特征,但对于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与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高尚情操,则是任何时代人类发展与进步的不竭动力。而今我们再一次重提烈士的事迹,不仅是对于烈士的缅怀,更是对于当今时代重拾信念与追求的召唤。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能引发人们有关生命价值的大思考,让更多的年轻一代能从先辈身上学到——勇敢、无私、信仰、责任等永恒的品质。

  让我们掬一抔甬江水,撒一把菊花瓣,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

  英魂不朽,信念永生。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