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夕,本报发出了“敲响邻居家的门”的倡议,许多网友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敲门倡议挺好
网友“嘟嘟响”:虽然住在对门,但不知道对方姓什么、在何单位上班的大有人在,甚至有新闻说老人病死于家中很长时间也没人发现,“敲门行动”的开展尤为必要。
网友“两只小白兔”:有时,也不是不想登门拜访认识一下,实在是碍于情面,怕贸然敲门会妨碍别人的生活,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你不搭理我、我也不理你的局面。
其实,世界很大,人口众多。大家能住在一个院内实在是一种缘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见面问声好,过年道一声祝福,总能让人感觉到温暖的邻里之情。
现在,敲门行动为人家提供了一个互相认识的平台,让互不相识的邻里通过这次行动熟悉起来,实在是值得称道的一件事。
网友“风高月黑夜”:谁都不希望把自己封闭起来,真怀念农村的吃饭场儿,大家端一碗饭聚到一起边吃边海阔天空地侃大山。
敲起来有些难
网友“忧乐”:偶现在的邻居神出鬼没,压根就没见过他(她),还有必要去敲门吗?
网友“191643580”:敲门行动只有在一般的社区进行,在有些地方根本就行不通,有些住户想隐藏自己的身份都来不及,还让你敲门?
网友“蟹子的浪漫”:敲开门,人家会不会认为你不怀好意呢?我受不了对方猜疑的眼神。就算对方不坏,不了解人家,又不志同道合,说些啥好呢?
大家搭个平台
网友“越长大越不安”:敲开房门容易,但进不了“心门”。因此,人与人之间增加信任是至关重要的;再者,社会应多开展一些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大家在一起互相认识、交流,增进了解,就多了一份信任。
网友“疯狂2011”: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类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邻里关系却变成了地理上靠近、心理上不亲切,追问原因还是信任度下降了,邻里之间产生了提防心理。我认为邻里之间最好不要过多地问隐私,双方家庭交往要有个度,最好不要有金钱和利益上的往来,以免造成矛盾。同时,邻居之间或者是社区可以通过户外运动或者组织集体旅游等方式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发展。
与邻居快成一家人了
网友“蚂蚁上树”:我很久以前就有敲邻居门的冲动。不过,隔壁阿姨挺好,先来我家敲门了,说要借个凳子用。这下好了,从那以后就认识了,见了面都能收获笑脸,开心。
网友“楠一楠”:我的对门与我只差开一门成一家了,楼下与我关系也相当好,住了十年,有九年是按人家的门铃、邻居帮我开楼下大门,因为我一直懒得配大门钥匙。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复杂,只要不要人为复杂化,一个笑脸就能软化。(宁波晚报记者 张全录 见习记者 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