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慈溪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宁波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发展背景,认真研究今后五年我市发展目标任务,就编制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二五”时期慈溪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1) “十二五”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效益和谐新慈溪目标,全面创新发展模式,顺应大桥经济时代,积极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综合实力尤其是发展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人均生产总值实现翻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大关,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杭州湾新区、慈东工业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以中心城区建设为重点的新型城市化取得新进展,境外引水工程、电网建设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等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前列,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重要经验。
(2)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央作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为我市审时度势、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相互交织及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制约和重大挑战。大桥经济效应持续深化,区域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民营经济优势依然明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经济结构性矛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等制约转型发展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发展势必进入转型攻坚期。城市化加速推进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宁波都市区建设将加快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较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城市化需求较强,加快推进城市化的比较优势和现实基础较为明显,但城市化相对滞后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新型城市化势必进入高速发展期。宁波都市区空间布局更趋优化,高铁(轻轨)时代正在到来,余慈区域联动发展深化,杭州湾新区高水平崛起,城区发展战略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但市域城乡统筹协调格局尚未全面形成,区域发展势必进入联动推进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老慈溪人对公共服务需求明显增强,但利益协调和矛盾化解机制不够完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社会建设势必进入整体提升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和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人民群众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但我市生态欠账多、承载能力弱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任务极其艰巨,生态文明建设势必进入全面加强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市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积极探索以新型城市化引领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路子,逐步形成由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不断开创具有慈溪特色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3) “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市化为引领,以富民强市、文明和谐为根本目的,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打造现代中等城市,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建设富裕文明、绿色生态、更具活力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要突出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全面强化新型城市化引领。把新型城市化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加强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突破口和推动力,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
——全面推动区域联动发展。顺应宁波现代都市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我市与杭州湾新区协同发展和余慈联动发展,加快片区统筹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科学、高效、优化配置,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内外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区域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全面坚持创新强市。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加快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向产业平台集聚,努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强化教育、人才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
——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坚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构筑惠民富民安民的机制,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文明水平。
(4) “十二五”发展的目标。根据“十二五”发展新要求,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率先全面建成,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重大突破。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尤其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竞争力实现新跨越,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城镇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中心城区建设发展实现五年新跨越,城市辐射带动和高端要素集聚功能显著提升,新型小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功能定位清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全省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生态市和“森林慈溪”建设有效推进,环境保护取得实效,高耗污染落后产能全面淘汰,节能减排长效机制逐步完善,低碳发展和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竞争力显著提升。
——创业创新环境实现重大突破。创新激发民营企业活力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行政效能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全面优化创业创新软环境。
——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实现重大突破。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家庭财产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家庭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和谐慈溪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二、强化城市带动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5)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围绕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深化完善“一个中心、四个片区”市域空间结构,着力增强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开发建设杭州湾新城,培育发展观海卫、周巷、龙山三个新型小城市。深化南部生态林业区、中部城镇经济区、中北部绿色农业区和沿海新兴产业区等四大功能区建设,实施分类开发和差异化管制,构筑发展导向明确、要素配置均衡、空间节约集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6)加快完善城镇综合功能。全面推进中心城区改造更新,进一步优化城区空间布局,着力增强城区经济、公共服务、综合承载、生态景观、文化特色、综合服务等功能,推进城市功能区块的拆迁改造和拓展开发,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宜业乐居”的一流幸福家园。创新改造开发模式和多元投入机制,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和人才队伍支撑,实施中心城区改造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六大片区十九个功能板块的改造建设,建成一批城市景观区、城市综合体、城市文化区和特色街区,实现城区建设“三年新突破、五年大变样”。全力推动观海卫、周巷、龙山三个中心镇由镇向城转型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集聚、公共服务和生活居住等功能,增强对周边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联结城乡的重要节点。支持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成为国际化生态新城区。
(7)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管建并举,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加大对“城市病”的治理力度,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数字城管”水平,全面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加强城区精细化治理,推动中心镇由农村管理模式向城市管理模式转变。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提高综合执法效能。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公交专用道建设,加强交通管理,提高交通运行服务水平和交通引导组织能力,切实缓解出行难。积极实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健全市容环境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城市形象。
(8)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完善市域村庄布局规划,统筹实施中心村培育工程,提高中心村对农村人口的集聚力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因村制宜推进“农房两改”,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制定实施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加快转移富余劳动力。推进家庭工副业的集聚和改造。
(9)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升城乡畅通能力,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成一批贯通全境、连接市外通道的主干线及快速路,基本形成杭州湾南岸综合交通枢纽;积极配合做好宁波市轨道交通规划和杭州湾跨海铁路前期规划;加快推进客运中心站等重要公交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着力抓好重大基础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工程,推进小流域整治,完善河道水体流动设施体系,加强滩涂综合治理和围涂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全面推进“数字慈溪”建设,实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积极建设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城乡一体的供电、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促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对接和共享。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0)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逐步形成近岸水产养殖、北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中部都市创汇农业、南部林特经济和粮经作物等四大农业产业区。加强粮食功能区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做大做强种子种苗产业,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化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稳步发展循环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精品农业,开发农业多样化功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发展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机械化和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农产品技术开发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鼓励农业企业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推进现代农民和农业专业队伍建设。
(11)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淘汰高耗污染产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能耗、低排放的现代工业结构,基本建成优势产业突出、集群水平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按照“两区一带一高地”格局,加快工业布局整合集聚,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园区,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拓展工业发展新空间。以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增加产业附加值为重点,加快家电、化纤、汽配、轴承等传统优势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实现家电产业产值突破一千亿元。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扶持力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链和智慧产业,力争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一千亿元。深化扶强扶优机制,积极支持创新型和成长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有效推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
(1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战略重点,以服务业基地为核心,以服务业重大区块开发建设为载体,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和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市域性服务业向区域性服务业转轨,初步建成联结宁波大港的重要物流基地、环杭州湾南翼现代商贸服务业重要集聚区和休闲旅游重要目的地。加快培育城镇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优化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区产业结构,建成一批以城市综合体、总部基地等为支撑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重点推进商贸、文娱、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的改造提升,鼓励发展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养老服务。推进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3)加快推进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全面加强慈东工业区开发建设,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大力建设新兴产业集群区,成为转型升级的城市新空间和产业新基地。加快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等区块建设,建成全省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特色板块。全面推进区域性商品市场和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建成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推进鸣鹤风景区开发建设。启动实施匡堰南部山区青瓷文化生态区和伏龙山旅游休闲景区保护开发,组织做好横河童家岙文物遗址保护区的前期筹划研究。
(14)促进区域经济内外协调发展。围绕经济发展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积极推动消费和投资健康持续增长,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信用慈溪”建设,完善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健全行业信用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积极构建内外对接的新型贸易体系,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推动品牌经营。完善与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税收结构,培育稳定增长的地方税源。发挥投资对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作用,促进投资合理增长,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为民间投资创业和拓展市场创造便利条件。建立健全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促进新型消费业态的发展壮大。加强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消费行为,鼓励城乡居民扩大消费。
四、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5)促进创业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改善创业就业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创建“充分就业市”和“创业型城市”。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推进创业培训平台建设,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支农惠农政策,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16)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保障水平。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更加注重困难群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完善符合市情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加大住房保障实施力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推进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房建设,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步伐。
(17)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人口工作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扎实推进农村和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整体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稳步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依法兴办各种形式的医疗机构。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巩固体育强市成果,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共同发展,完善基层体育设施和群众性体育组织网络,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建设,促进社会成员心理和谐。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推进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全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着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快以养老机构(基地)建设为重点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老年活动中心进社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18)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慈溪”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完善“网格式管理、互助式服务”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深化和谐企业创建,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提升和谐慈溪建设水平。加强社区建设,推进社区组织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发展社区专业服务和志愿服务,建设和谐社区。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大对包括新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培育和管理力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完善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管理,改进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做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排查整治工作,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筹建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健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认真贯彻《国防动员法》,推进“双拥共建”,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切实维护国防安全。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19)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治理区域内各类污染源,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污染和农村环境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户厕二次改造,着力解决农村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强化重点排污企业监管,抓好水污染重点行业的整治,深化磷化、酸洗、电镀等行业环境治理,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继续实施城河治理和农村河道整治,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推进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加快建成市、镇、村三级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强对大气污染物、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控制,强化对废弃矿山、公墓等生态治理。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构建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20)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全面推进经济各领域、生产生活各环节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降低,促进各项资源节约。制定实施淘汰高耗污染落后产能行动计划,完善淘汰落后产能配套政策。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大对重点能耗行业和能耗企业的动态监管和技术改造,强化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健全节约用地标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积极开展居民生活节能和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和考核,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指标。
(21)大力建设“森林慈溪”。大力开展城乡绿化和植树造林,规划建设万亩畈、新慈湖等若干个森林公园,着力推进沿海防护林生态屏障建设、道路水岸生态廊道建设、农田林网生态框架建设和城镇庭院生态板块建设,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的环境保护,加大对水源涵养区、海域滩涂、生态湿地、城市绿色敞开空间等生态功能区的污染源整治及生态修复力度。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全面开展绿色系列创建和绿化认种认养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
(22)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市,深入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产业链。推进工业园区和农业功能区率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化改造,培育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倡导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模式。制定产业低碳化发展规划,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建立碳排放的考核评估和管理机制。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构筑低碳能源结构。积极探索低碳生活示范区建设。推进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制度创新。
六、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3)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新慈溪精神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引导市民积极养成健康文明的现代理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注重地域文化特质的发掘、传承和弘扬,形成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积极推介城市形象和品牌。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活动,坚决抵制低俗奢靡之风,努力形成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的社会风气。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新闻舆论阵地建设,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社会科学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
(24)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构建覆盖城乡、全民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管理运行机制。大力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建设,推进社区文化中心和村落文化宫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进基层、进农村。加快建设大剧院、科博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展示区域,注重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入地域文化元素,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创作生产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广泛开展群众性和公益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完善市镇两级管理执法体系。注重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探索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
(25)扶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优化文化体育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化会展、数字网络、体育休闲等新兴文化体育产业。加大对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体育产业群。加快推进青瓷瓯乐等地方文化产业化进程,着力建设青瓷文化体验区、乌山古韵展示区等文化功能区块。组建或引进文化、体育专业团队,发展体育健身基地。健全文化体育市场体系,完善多元化的文化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引进和培育一批文化体育产业经纪机构、代理机构等中介组织。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培育文化节庆会展品牌,增强我市文化影响力。
七、建设创新型城市,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6)加强自主创新。深化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把我市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较高、创新效益良好的创新型城市。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创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以及兴办独立核算的科研机构,支持企业在国内外设立、收购、控股研发机构,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兴办产学研合作组织,探索建立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成一批研发设计中心、科技数码园、家电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浙大网新慈溪“智慧谷”和科创中心建设,培育壮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强化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着力提升科技装备应用水平。进一步改善创新环境,健全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强化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建立和引进一批创业投资机构。加强科普服务能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创建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市。
(27)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争创浙江领先、全国一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实施学前教育普惠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多样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与慈溪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特点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积极构筑职教高地,打造“职教强市”。积极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扎实推进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重视老年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大教育投入,鼓励民办教育提升发展、打造品牌,推进中小学教育集团化,进一步改善暂住人口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整体提升师资水平。
(28)建设人才强市。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启动实施新一轮人才开发工程,着力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推动人才总量攀升和人才结构优化。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海外留学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实施创新型紧缺人才培养和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拓宽创新型人才流动渠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开发系统。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新型城市化人才引进培养“双百计划”。加快构筑人才创新承载平台,推进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留学生创业园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公开、透明的人才工作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合作
(29)深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以创建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为抓手,全面深化以“三集中、三置换”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开发建设体制、公共服务体制及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增强中心镇内生发展能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向城镇合理集聚,逐步吸纳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城镇。健全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深化村股份经济合作制改革,探索建立健全股权流转机制。
(30)深化民营企业改革创新。鼓励企业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企业推进联合、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开展资本运作,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上市公司。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新兴产业等大项目的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中心城区改造更新、中心镇开发建设及“农房两改”。加强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促进新一代民营企业家成长成才,推动民营经济在“二次创业”中实现新跨越。
(31)深化金融创新发展。积极创建省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加快地方金融高地建设。支持在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业务创新,推动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改造,积极引进政策性银行和外资银行。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保险互助社发展,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拓展企业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券融资和信托融资等渠道。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推进“三权一房”质(抵)押贷款,创新农村住房改建、农村基础设施等投融资模式和项目代建形式。研究制定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建立金融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
(3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新要求,着力推动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升行政效能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适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着力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和交易机制改革,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和公共交易水平。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民生和社会事业领域的财政投入。健全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决策执行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和信息公开,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积极探索与新型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行政区划格局。
(33)整体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坚持巩固扩大规模、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方针,加快外贸出口与进口、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发展,促进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着力提高出口产品创新、创牌、创标准能力,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比重。鼓励进口新设备、新能源、新材料。全面加强招商引资(智)工作,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着力引进区域性和职能性总部机构,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城市运营商和建筑施工团队参与城市化改造项目。推动企业赴境外投资创业,加强境外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经贸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和资源开发,获取境外品牌、技术和营销网络。扩大区域合作交流,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积极参与宁波都市经济圈建设。加强对在外投资创业企业的服务,积极实施“回归工程”,推动“慈溪经济”与“慈溪人经济”的良性互动,提高我市开放促发展水平。
九、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
(34)切实增强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健全和完善党委总揽大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领导科学发展、推进创业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核心。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抓好干部教育培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科学发展执行力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发展党内民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提高作风建设水平。旗帜鲜明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完善具有慈溪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35)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力,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政协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法治建设各项工作,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以新型城市化引领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慈溪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标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