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网友说事
南北语言差异引发诸多趣事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1-01-07 08:33:13

制图:赵鹏这些物品,南北叫法都不一样。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可是有的时候因为地域的差异,同一句话会有不同的解释,甚至出现误会。这虽然会造成不少麻烦,但是也给生活平添一些乐趣。近日,网友“灰色小兔兔”在百度贴吧里讲述了她和北方朋友因为南北方的差异造成的一些小趣事,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增加了一点暖意。

  词条一<<<

  秋裤VS棉毛裤

  网友“棉棉”在网上发帖子:“秋裤就是棉毛裤对吗,为什么要叫秋裤”,从而引发了来自大江南北网友的热议,被戏称为“一条秋裤引发的口水战”。“棉棉”问道:“南方人表示从来都是叫棉毛裤啊,自从在论坛上混,才发现大伙管它叫秋裤,秋裤到底是不是等于棉毛裤?”此番言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吸引众多网友回帖。

  “棉毛裤派”表示,秋裤这个称呼形容不妥,因为南方人只有冬天才把它穿在外裤里面。网友“沉睡的睡”提出疑问:“我还是想问,为什么叫秋裤,而不叫春裤?”“秋裤派”立马对此给出了解答:“其实不是‘秋裤’,是‘囚裤’,以前是犯人穿的,后来大家都开始穿了,叫‘囚裤’不好听,正好又是春秋穿的,所以干脆谐音成‘秋裤’啦。”“秋裤派”不甘示弱表示,既没有棉也没有毛还敢叫棉毛裤?网友“汐未央”则解释说“因为是用纯棉等材料制成的,所以叫棉毛裤”。双方针对气候差异和材料差异各执己见,更有网友戏谑道“秋裤棉裤傻傻分不清楚”,处于岭南地区的网友则不无遗憾地说“你们在说的东西我没见过,估计这辈子基本告别秋裤了”。

  词条二<<<

  红薯VS地瓜

  小张是宁波一家高校的大学生,来自北方的她很奇怪身边很多南方的同学为什么一直把街头的烤地瓜叫做红薯。所以,平时和同学互相帮忙到学校后街带吃的时候常常混淆。

  在南方人的语言习惯里,红薯和地瓜是两种不同的作物。俗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中的“红薯”,北方人一般习惯叫地瓜。而在南方,地瓜代表的是另外一种作物,这种作物北方人叫凉薯,可以生吃,也可以炒熟吃。生吃的味道有点像荸荠,熟吃的话可以和肉一起炒着吃。

  南方和北方语言习惯中和地瓜红薯的差异比较类似的,还有土豆的说法,北方叫马铃薯,南方叫洋芋艿。在早期的中国,很多日常用品都是从国外来的,一般要加个洋字,在此条件下就应运而生了,“洋火(火柴)”,“洋铲(铲子)”,“洋钉(钉子)”……而这些说法大多都流行于南方。

  词条三<<<

  暖壶VS热水瓶

  离开家乡久了的人,不知不觉会被当地的文化感染。网友“疏香淡影”说:“我来北方工作后发现大家都把热水瓶叫暖壶,长得又不像壶,干嘛叫暖壶呢?搞笑的是我也被他们同化了,跟着别人叫暖壶。结果每回打水看见水瓶两个字都要先发三秒钟的愣,想想该叫暖壶还是水瓶。单位打扫的阿姨还好心提醒我说,小伙子,打着水也能睡着啊。”网友“曾缘”表示也有过同样经历,“明明就是水瓶嘛,没一点壶样,搞得我现在看到它都不知道怎么叫了。”也有网友则指出,热水瓶强调保温效果,已经习惯这种叫法,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现在文化多元化发展,叫什么顺其自然就好,不用较真儿。

  词条四<<<

  勺子VS调羹

  不同地区的人在一起生活,由于词汇叫法的差异,更是闹出了不少笑话。网友“照烧鸡排”说“作为一个常去南方出差的北方人我表示压力很大啊。有一次在那边和朋友吃饭,我让服务生给我拿个勺子用来喝汤。结果,那小姑娘拿着个大饭勺就冲我来了,用这个怎么喝汤,这不为难我么。朋友们集体笑翻,我这才知道那种用来喝汤的勺子在南方叫调羹。”网友“清扬”认为“勺子是很大的舀水舀汤的工具,厨房里也用,和调羹作为餐桌上舀汤的小工具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出,北方词汇比较粗犷。这不是好与不好的问题,而是文化差异的问题,只要注重沟通,就可以消除词汇差异带来的误会。”

  东南商报记者 毛雷君 实习生 张琦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