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本报2010年12月21日曾报道慈溪怡康蜂业有限公司蜂蜜产品多次在外地被查出不合格,究竟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半个月来,记者深入走访了我市蜂蜜生产企业、蜂业协会及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了解情况。记者调查发现,蜂蜜生产企业质量把关不严,产品遭遇新国标“高要求”,全国尚未建立食品质量信息互通网络等或是出现“怡康现象”的三大原因。
“外地查出的不合格批次产品均已作下架、销毁等处理,也接受了当地相关部门处罚。”怡康公司负责人见到记者时首先承认,公司在原材料进货、生产加工等环节对质量把控的确存在疏漏。而对于较为集中的“碳—4植物糖含量”超标问题,该负责人解释说,在外地被查处的不合格批次产品主要是2009年生产的,自2010年3月产品在北京遭下架处理后,公司在质监部门和蜂业协会指导下,进行了整改。他表示,公司2010年下半年所产蜂蜜该项指标已基本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慈溪质监局食监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媒体获知“怡康”产品在北京下架后,他们第一时间赶赴企业检查,并按国家法律、法规作出了相应处罚。但外地工商部门在查处宁波产食品后,并未通过正常途径向宁波的监管部门转发相关信息,因此,他们未得知少数批次“怡康”产品不合格的信息。信息不联通这一说法,记者调查中得到了工商部门的确认。
该负责人还介绍说,2006年3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蜂蜜标准中,“碳—4植物糖含量”指标是新加入的,目前国内只有两家质量检测机构有设备、有能力检测蜂蜜的这项指标,两家机构分别位于秦皇岛和南京。其实,在央视曝光之前,质监部门通过省级专项检查已发现了部分蜂蜜企业原材料存在该项指标不稳定的现象。作为我市蜂蜜企业集中的慈溪,质监部门当时正在指导企业通过严把进货关、加工关、检测关等手段加强蜂蜜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
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业内人士说,由于生产企业自身没有检测能力,送检费用高、时间长,“碳—4植物糖含量”可以说已经成为国内蜂蜜行业的一块质量“绊脚石”,即使是“冠生园”、“百花”等名牌也“犯过错”。对此,慈溪市畜牧兽医站副站长、蜂业协会秘书长罗建能认为,从目前国内蜂业发展情况来看,养蜂、收购、加工等环节均有可能导致该指标超标。比如冬天气温低花源少,蜜蜂食物缺乏,蜂农无奈只能喂食果糖或蔗糖等延续蜜蜂生命;蜂蜜收购自千家万户,品质常常参差不齐。此外,也不能排除中间收购、企业加工等环节出现问题。“蜂蜜产品质量提升,还需整个行业、各个环节共同努力。”罗建能说。
宁波日报记者周 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