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鄞州黄古林草编博物馆将开馆演绎精彩故事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1-08 09:45:09

黄古林草编博物馆一角

  中国宁波网讯 昨天上午,位于鄞县大道古林段312号的黄古林草编博物馆内,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进行陈列布置。1月17日,这座占地2900平方米的博物馆将正式免费开放,在鄞西上演了2700多年的“西乡一根草”的故事,将在这里得到完整而生动的演绎。

  “西乡一根草” 2700多年写就的老手艺传奇

  “东乡一株菜,西乡一根草”是流传在鄞州地区的一句老话,“一株菜”是指邱隘的咸菜,“一根草”就是古林的席草。

  “小时候,我们鄞西一带家家户户都会做草席呢!”黄古林草编博物馆投资人俞斌说道。鄞西草席最初以“越席”闻名,公元前250年左右成书的《礼记》就已有了“大路越席”的记载。“这证明,2700多年前的鄞西黄古林一带先民就已开始种草织席。”

  据史料记载,2000多年前的西汉,黄古林人手工编织的草席与东北的人参齐名,颇享盛誉。唐开元元年用席草编织的草席已出口朝鲜。南宋初期西乡席草广为种植,席草编织盛行。元至正《四明续志》载:甬东里(鄞县鄞西)多种席草,民以织席为业,著四方,曰明席。清光绪年间,黄古林年产席上千万条,有席行23家,除内销外,还远销东南亚各国和欧洲、非洲等一些国家。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还特地带了40条宁波草席馈赠国际友人。

  忧心忡忡 好的手艺人不到40人

  出生于鄞州古林俞家村的俞斌,对童年的最深记忆就是蔺草淡淡的清香,“我那时常常打下手。”16年前,俞斌受心中的草席情结驱动,创办了黄古林席行。入行越深,他对“西乡一根草”的传奇能否接续的担忧就不断加深。他每年都会到附近村庄收购老艺人手工编织的上好草席。

  让他深以为憾的是,几乎每一年就有几个老艺人的草席收不到了,“不是去世了,就是年纪大吃不消了。”俞斌掰着指头告诉记者,“1996年,古林好的草编艺人大概还有100人,现在则不到40人了!”

  从种蔺草开始到最终编成精致实用的草席,其间有数十道工序,“这是一个苦活累活,赚钱又少,现在年轻人很少有愿意做的。”俞斌担心10多年后古林的传统草编工艺将成绝响!

  突发奇想 建座房子展现祖辈记忆

  “七八年前,我在韩国看到泡菜博物馆,那时候就有了个朦胧的想法,黄古林草编也是我们当地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当地人祖祖辈辈的集体记忆,这些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将它们保存下来,传承下去?”俞斌说。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俞斌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传统织席的各种工具:老木犁、平耙、料勺、席草镰刀、割草机、老式喷雾机、拉草钩……如今,他的收藏也达到了数百件之多。

  其中有一套红木钻筘工具,是今年92岁的李桂贴老人多年使用的工具。钻筘技艺在传统的织席过程中是个技术性很强的环节,目前钻筘技艺已经濒临失传。为了征集到李桂贴老人曾经使用过的这些老家什,俞斌和博物馆工作人员曾经3次上门,几经动员,老人最后拿出了20余件工具,其中有钻筘工具,还有铲子、刀子等,还有3把用竹片制作的鲁班尺,是老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己亲手做的。

  2006年,企业做大了的俞斌开始设计建造新的厂房,他在设计图稿上画出了很大一块地方,那是将来的黄古林草编博物馆。

  6大展厅 凝固曾经的辉煌

  “古林是中国蔺草的原产地,有着‘中国蔺草之乡’和‘中国草编基地’的称号和悠久的历史,我有责任将祖先曾经的辉煌告诉后人!”俞斌自豪地介绍,黄古林草编博物馆历时2年、投资近600万元,由展示厅、演示厅和展销厅3部分组成。其中,近500平方米的演示厅今后将有民间草编手工老艺人进驻,面向游客现场演示古老的草编技艺。展销厅则用于各类蔺草工艺品陈列。

  记者看到,博物馆展示厅共分6个展区,分别为:《席史:千年起居话一席》、《席草:百代生养一根草》、《织席:巧借经纬识春秋》、《编草:天工开物慕云锦》、《席市:以草兴镇说古林》、《草辉:一草偏魁百草珍》。展示的图片、文字、实物,无不述说着2700余年来中国草编史的辉煌:从古林镇芦家桥文化遗址出土的中国最古老的席草,到鄞西古林2700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席草的属性、种草技术到传统手工织席的流程,从草帽、草履精湛的编织技艺到古林席市的兴盛与沉寂,全方位展示了草编技艺在岁月长河中难以磨灭的痕迹。

  据悉,黄古林草编工艺已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宁波晚报记者 梅子满 通讯员 陈素君 陈奕晔)

【编辑: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