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慈城大东门考古重大成果 古慈城格局与长安城很相似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1-01-12 07:54:05

古慈城考古现场。记者 戚颢 摄

  “慈城大东门考古发掘为了解江南古县城的布局又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据,对慈城古镇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昨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在慈城大东门考古现场向记者公布了这一重大考古成果。

  >>>总体布局

  城郭端正 中轴对称

  市文保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英魁任本次考古项目领队,据他介绍,去年11月至今,为配合慈城开发建设,考古专家对江北区慈城镇大东门地块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历时70余天,完成发掘面积150平方米,发掘了11个探沟。

  专家根据数次考古发现分析,2007年对太阳殿、小东门进行了考古发掘,2009年对定安桥地块进行考古,现在又对大东门进一步考古发掘,由此基本摸清了这座古县城的布局。这里总体布局严整、方正,体现了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学思想。而整个城市的结构是以礼制标准建立的,具备中国传统县级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和基本特征:城郭端正,中轴对称,街衢井然,而且主要轴线交点处多设节点性公共建筑,如县衙,关圣殿,玉皇阁等。

  专家认为,古慈城与长安城格局很相似。古城南北方向有三条主要道路,东西有四条主要道路,而南北向的大街处于中轴的位置,其余道路均为河街相依的格局,方格形街道网络与方格形水网交叠,形成三纵四横双棋盘的道路街巷格局,与长安城很相似。古慈城这一严谨的整体布局在江南依山傍水以自然形态见长的城镇体系中极为罕见,从中可以体会到唐代城市的布局手法。

  >>>城防工程

  三道防御设施固若金汤

  慈城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至1954年,历1200多年皆为慈溪县治。专家说,在这次大东门考古中,发掘出了明代的城墙、瓮城等大量历史遗迹,这和1937年绘制的地图上标志完全吻合,而这份地图就是以明代建筑为基准绘制的。

  专家指着现场几个1米多深的探方介绍,这里就是慈溪的古城墙遗址。在这里,探明了大东门古城墙近南北走向,而且城墙宽约7米,高6米多,相当坚固。只见城墙的墙基两端底部铺的是条石,中间以乱石泥土夯筑,墙外以排桩加固。

  据史书记载,慈城城墙周长为八里路,而且呈方形建造。城墙外为护城河,记者见到当地居民正在洗涤衣物。同时专家大致推测出大东门瓮城的基本位置。

  专家告诉记者,为了加强城堡的防守,古代城市防御设施主要有三道,第一道为护城河,第二道为瓮城,而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这是第三道。

  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专家说,在本次慈城城墙的考古发掘中,就完整地看到了这种构造,非常典型的中国古城布局。不过,在1938年,为了吸取南京大屠杀时城门狭小、百姓不易逃散的教训,这里的城墙就被推倒了。

  >>>河道设施

  水门见证当时繁忙运输

  让考古专家兴奋的是,在本次考古中发掘发现了古县城的水门。

  水门是在城墙临河的两侧砌石,出水面后再砌拱券,与城墙的顶部连通,形成横跨河道的门洞结构,它的作用在于让城墙跨河而过,使河道内既可以正常行船又可加强对河道的防御。

  水门的位置紧邻大东门,专家介绍,水门上原来有两扇可以开启的石门,下有防御台风的两扇水闸,早期城墙内还有大踏步通往水门下,在清光绪年间造了名为福星桥的石桥,墙内修有踏步通往石桥。专家说,水门的水直通城市河网,主要用于城市水路运输与居民生活取水,但在这里更注重运输功能,见证了当时繁忙的运输状况。

  李英魁分析本次考古发现的价值认为,本次考古成果对研究中国古代县城设置,尤其是明代古城墙建设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对我国古城研究有极高价值,是难得的一处标本。

  东南商报记者李臻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