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几近失明 却没有迷航 沈国新的创富传奇
稿源:  | 2011-01-16 12:45:13

 

  窗外蒙蒙细雨,窗内袅袅茶香,刚过完60岁生日的他跟记者讲述了自己历尽艰辛的创业之路。

  记者 卢科霞 实习生 祝优优/文 记者 刘波/摄

 

  出疹落下视力三级残疾

  1950年9月,沈国新出生在浙江慈溪的一个农村。5岁的时候,由于出疹,加上父母当时没有重视,连续5天5夜的高烧,导致他的视力弱化,落下了三级残疾。

  小的时候,懵懂无知的他只觉得自己的世界一片混沌,一点都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一直到了开学,父母才知道他的视力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已经无法挽回。就这样,他的人生戏剧性地偏离了原先的轨道。

  低视力给沈国新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上学后,老师让他坐第一排,但是瘦高个子的他总是引来别人的嘲笑。读四年级以后,他配戴了如啤酒瓶底般厚的眼镜。当时,小孩戴眼镜的不多,于是更加引起了别人的指指点点。戴着厚厚的镜片,沈国新看清了世界,但低头看见的却是变形的地面,变形的墙。他走路时总是一脚高一脚低,吃尽了苦头。

  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沈国新现在戴的眼镜边缘厚度达到1cm左右,这已经是他在德国配的超薄镜片了,而且他的眼镜度数已经达到了1650度。

  让五金厂扭亏为盈

  念初中的时候,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沈国新被迫回家务农。顶着两个啤酒瓶还要干活,难度可想而知。锄地的时候,他的眼镜三番五次掉下来,他还要时时当心会不会不小心除掉了农作物;拔棉花杆的时候,他的眼镜不是给棉花杆钩掉,就是因为流汗眼镜挂不住。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沈国新依然坚持着,逐渐获得了村大队党支部领导的首肯。

  “这小伙子有魄力,比别人肯吃苦。”于是,大队领导决定让他去社办企业锻炼。当时,大队联办的五金厂连年亏损,而沈国新对于厂里的各项事务也是一无所知。

  但他却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去五金厂后,他对厂里的销售模式进行了改革。自己以身作则,自行组建“自行车送货队”,以两人为一组,在方圆100公里范围内开展推销。

  五金厂主营的产品是螺丝,所以每次他们都要带着满满两筐重达60公斤的成品螺丝在各处辗转上门推销。从厂里到邻县小镇,要骑30多公里路,而且还是盘山公路,上坡下坡翻山越岭,不能走的地方还要扛着自行车徒步前行。在这过程中,沈国新尝遍了苦痛。

  日积月累,他们终于有了固定的客户群。由于诚恳周到的服务态度,再加上产品本身物美价廉,他们的产品逐渐有了名气。五金厂的销售业绩上去了,当年就由亏损转而盈利。第二年,还盖起了新厂房。这一次的成功,让沈国新得到了他人的赞许和认可,自己也尝到了经商的一点甜头。

  1973年,沈国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表现出色,他先后担任了大队党支部委员,社办厂、乡镇企业的销售主管,直至慈溪大众印刷厂厂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放下“金饭碗”下海经商

  1983年,沈国新被调到镇政府劳动服务站,负责企业劳动就业,后任镇政府城建办主任。这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看着周围好多人都开始着手办起私人企业,沈国新也蠢蠢欲动。

  那时候,黑白电视机正悄然兴起,很多人家做嫁妆,电视机是必不可少的“三大件”之一。沈国新发现,黑白电视机的配件在市场上生产还不多,但需求量非常大。

  1985年,他申请停薪留职,拿出2000元积蓄,另外借了3000元,跟另外5人合股,开办了一家家庭作坊式企业——以生产电视机扬声器、电视天线等配件为主的师桥电子器材厂。

  自身带着残疾,端着一个月工资50元的“金饭碗”,他却要借钱来下海经商。当时家人都坚决反对,但他一心要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他觉得,只有在商界,他才能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

  创业第一桶金:分到40万

  但是创业说说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对于他这样一个低视力的残疾人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有一次,他要去上海拜访客户,由于离船出发的时间还早,他决定去质量技术监督局办事。孰料下车时,脚一滑,身子猛地向前冲倒在地。他的裤子磕破了,右脚膝盖摔得血肉模糊,更要命的是,他的眼镜找不到了!

  狼狈的他,只好趴在地上一点一点地寻摸,等他终于捡起眼镜准备戴上时,却发现镜架已经断掉了一边。在热心人的帮助下,他去医院进行了简单的包扎。随后,他用一条线临时绑住镜架,买了一条裤子便匆匆赶往码头。因为他不能失信于人。

  工厂刚起步时,沈国新跟朋友一起去上海买天线上配备的屏蔽线。为了节省每一分钱,他们住阴暗潮湿的防空洞,还要忍受蚊子的骚扰。因为坐公交车不能带扁担,他要徒手提着重达180多斤的线圈。走一步,歇一会,他觉得自己的双肩都要被扯下来了。也就是在那时候,他落下了肩周炎的后遗症。

  付出总有回报。两年后,他跟合伙人把厂子转成了镇办企业,清算完资产,每个人居然分到40万元的利润。在上世纪80年代,这样一笔钱对于乡镇小市民而言,无疑是巨款。

  广交会上“软磨硬泡”的小跟班

  时光飞逝,5年后,电视天线失去了原有的市场。沈国新意识到,如果不动脑子,在原有的产品里打转,将来只会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淖中。

  1992年,他跟一名香港人合资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即宁波意仕达电子有限公司。次年他跟着香港老板参加了一次广交会。在广交会上,他发现了一种欧式插座,这种插座看似简单,却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就在广交会的最后一天,已经连续“软磨硬泡”了7天的沈国新,终于用他的耐心和诚意拿到了一只欧式插座的样品。

  沈国新如获至宝,但香港人的一句话却如同泼了他一盆冷水:“生产这种插座,要GS认证的,起码要花上一年半的时间,而且起码要投入50万元。”

  终于喝到了头口水

  什么是GS认证?沈国新还是第一次听到。询问了当时国内的有关职能部门,他们也不懂。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跑遍了上海、北京,还咬牙投入了50万元的老本。经过努力,在1995年初,由“意仕达”自主研发、拥有GS认证的慈溪市第一只欧式插座诞生了。

  在开发后的一个月内,公司赢得了第一笔高达300多万元的订单。当时,公司所在的街道来了十辆集装箱卡车运货,轰动一时。大大小小的订单接踵而至,也带动了当地其他企业的发展。在他之后,慈溪市逐渐开办起了不少大型欧式插座企业。可以说,他是慈溪市欧式插座企业的“引路人”。

  目前,意仕达公司的欧式插座已经是慈溪市出口的主导产品,而且慈溪市生产的欧式插座产量占欧洲市场的70%。

  自主研发节能产品

  沈国新带领着自己的企业不断顺应潮流,眼神并不好的他,市场机遇却盯得很紧:“现在政府倡导节能减排,我们马上自主研发了智能化节能插座。”

  意仕达公司开发部的高经理告诉记者,关闭电视后没有让电源断电,还是会有潜在性的耗电现象。以一天16个小时的待机耗电时间来计算,一台电视机一天就要消耗掉近0.5度的电。而用了他们的节能插座以后,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待机耗电,也省去了手动断电的麻烦。

  在今年6月的能博会上,节能插座为意仕达公司争取到了大笔的订单。意仕达公司目前已具有年产节能插座400万只的能力,如全部投向消费,一年能节电8亿度,可减少碳排放近44万吨。

  耳顺之年 享天伦之乐

  作为一个产值超亿元的规模型企业的掌门人,沈国新不吸烟、不喝酒,也不喜欢参加娱乐活动。每天除了公司的事务,就是看看书、陪陪家人,尽享天伦之乐。

  企业渐渐走上了正轨,沈国新现在也把担子交给了子女。在企业日新月异,自己脱贫致富、走向成功的同时,已经60岁的沈国新似乎看得很开,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向了慈善事业。

  从2003年开始,“意仕达”每年以冠名形式向慈溪市慈善会捐款5万元,以帮助身处困境的人们;2005年,当沈国新得知该镇在加强社会治安上需要增添新设施时,主动赞助5万元用于设立治安岗亭和巡逻车等设施;2006年,观海卫镇沈师桥村和谐促进会成立之初,“意仕达”再次慷慨相助,送上了2万元现金。对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他每月定期向每人发放100元。

  2004年,沈国新的儿子沈一镭到北京开会,无意中从省团委有关人员处获悉丽水龙泉县有不少孩子因为贫困面临失学,于是回来后将这个情况告诉了父亲。沈国新二话没说,就一个字——帮!当年,他们与该县的15名贫困失学儿童结成了对子,从小学到高中,这些孩子将一直可以得到远方这位陌生伯伯伸出的温暖大手的帮助。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吕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