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市部分中小学有了心理委员班干部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1-19 07:50:57

▲学生们正在参加一项心理游戏。

  心理委员?常听说中小学各班级有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等班干部,却没听说有心理委员。

  但是目前,我市部分中小学里陆续出现了这个名称,如余姚实验学校、海曙区十五中学、江东区荷花庄小学等,都先后设立了这个职位的班干部。

  设立心理委员是一件新鲜事儿。那么,“心理委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中小学生“心事”多起来了

  学校为什么要设心理委员?原因很简单,中小学生也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镇海区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三成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等方面的问题。他们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和心理失调状态,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纠正,就很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障碍、心态危机和心理疾患,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

  这些设立心理委员的学校,大多出于同样的考虑。如十五中学,在设立这个职位之前,就开展了“班级存在的心理问题调查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基本类似。

  “心理健康是关乎学生一生的大事,一定程度上远比学业成绩重要。既然有问题存在,我们就不能忽视,要采取有效办法缓解和疏导。我们学校要打造成心理健康特色学校,目前正是建特色项目阶段,设立心理委员就是其中一项内容。”该校副校长白露如是说。

  据了解,几个目前设立心理委员的学校,大多由班干部兼任。

  那么,心理委员做些什么事情呢?在小学段,每个心理委员轮流每周到学校的咨询室值一天班,陪着值班老师和同学聊天;每个班级的心理委员每天完成“心理委员日记”,记录班级的气氛、不良现象或认为不好的事情等,最后交给班主任或心理老师。而这个日记,平时由心理委员保管。

  “在我们这里,心理委员就是桥梁,是老师的好帮手,是同学的知心人。”十五中学的徐老师说。

  心理委员不是班级里的“间谍”

  据调查,中学的家长,支持这种做法的多一点,小学的则不多。

  家长们还一时无法把孩子和心理问题联系在一起。“孩子这么小,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情,能帮得了谁啊?”;“让孩子早点开始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设立这样的职位根本没必要,孩子能胜任吗”;“班级里有个心理委员,感觉像是老师的密探似的,因为发现哪个学生不好的事情,孩子不告诉老师,他会烦心的,告诉老师,那不是打小报告吗?这有什么好的?”家长们对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存在诸多质疑。

  学校自然也顾及到了家长们的想法。“其实,心理委员要注意两个误区。首先,心理委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同学开解烦恼,这是非常好的。但当自己帮助不了时,更应该学会向别人求助,比如班主任老师、心理咨询小屋。其次,心理委员不是学校安插在班级的间谍,他们负责把班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报告给学校。但不要班级里一有风吹草动,就汇报给学校和班主任。他们的作用,就是让需要帮助的同学能得到专业的帮助。”白露解释道:“心理委员的作用是老师无法替代的,因为他们同龄,同班,同伴,因此更是同学的知心人。”

  “知心人”将会越来越多

  到目前为止,我市高校已经普遍实行了心理委员制度,每个班都有心理委员。他们宣传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开展力所能及的班级心理活动和朋友心理辅导活动;发现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同学时,及时报告老师,或推荐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相对于大学生,中小学生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更需要一剂心灵的良药,建立一种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是必须和必要的。而这种心理委员制度,在我们中小学里还是个尝试,该如何定位,如何健全,有待时日,我们也将拭目以待。”多年从事心理教育研究的海曙区教科室徐晓虹老师这样认为。

  据悉,我市教育部门正在着力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三级预警机制,其中第一级就是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一级预警机制,由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寄宿制学校)、小组长、特约信息员、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组成,重点预警有抑郁等精神症状的学生,同时进行力所能及的保护和干预,并在第一时间向学校管理层汇报情况。

  由此看来,充当“知心人”角色的心理委员将会越来越多。

  宁波晚报记者 郑仲晔 文/摄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