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北仑
北仑区十二五规划建议
稿源: 北仑新闻网  | 2011-01-20 12:42:14

 

  北仑新闻网讯 北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的重要规划。科学编制并实施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十二五”时期北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1)“十二五”发展的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区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理念,围绕省市对北仑的定位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实施“五大突破”和“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战略,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区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大项目大企业的支撑作用更加牢固,临港工业优势进一步凸显,港口服务业加速发展。全力推进梅山保税港区申报和建设工作,两年时间内实现首期封关运作,区域对外开放优势更加明显。积极推进“中提升、南加速、东拓展、西联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心城区核心商务区以及门户区改造建设全面展开,滨海新城开发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功能和形象不断提升,成片连线建设新农村的北仑模式得到广泛认同,区域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民生改善工作卓有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和“平安北仑”建设扎实推进。这些都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扎实基础。

  (2)“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北仑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进入恢复调整时期,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发展模式加速转变;从国内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主旋律,扩内需、调结构、促和谐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将不断增强;从区域环境看,长三角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加速推进,梅山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产业发展大平台。这些都为我区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内需启动还面临着较多困难,通胀压力增大;区域内港口、开放和产业联动互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突破。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目标,以市委“六个加快”战略为统领,挖掘和扩大深水良港、开放体制、临港产业三大优势,力争在开放门户区、经济贸易港、先进制造业、全域城市化、和谐示范区建设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全区科学发展水平走在省市前列,区域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先进行列,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区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十二五”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坚持率先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善于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与时俱进谋发展。立足省市对北仑的发展定位,顺应全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前列,成为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坚持转型发展。充分发挥北仑独特优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水平和效益。

  ———坚持统筹发展。注重港口、产业、城区的联动,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以全域城市化为方向,统筹城乡、区域、海陆发展,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以打造对外开放门户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开发区功能优势,促进区域一体发展,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龙头地位。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坚持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并重,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各项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使全区人民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4)“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发展水平走在省市前列,区域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进入“千亿级”强区行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城乡一体发展实现新突破。城乡空间布局和功能进一步优化,港区、工业区、城区实现良性发展;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全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形象和功能得到显著提升,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开放门户打造实现新突破。梅山产业集聚区大平台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保税港区的主体功能不断增强,“三位一体”的港航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区域资源配置中心地位基本确立;区域对外开放综合优势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节能减排工作和循环经济发展继续走在省市前列;城乡生态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化得到广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保障改善民生实现新突破。创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更趋完善,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5)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都市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新业态。加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高农业设施化、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加强粮食储备、产销合作和市场管理,确保粮食安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农业技术应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基础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积极构建现代临港工业体系,不断提升工业整体发展水平。继续做优做强石化、能源、钢铁等临港工业,积极打造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汽车及汽配、注塑机、数控机床、伺服电机、海洋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努力成为国内知名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改造提升纺织服装、文体用品、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依托现有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7)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港口增值服务业,重点建设“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努力打造若干个具有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以及特色消费品交易平台。坚持集散并重,进一步优化发展集装箱物流,提升物流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以核心商务区和梅山保税港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加快发展金融、信息、商务、科技、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现代商贸、社区服务、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休闲业,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8)积极发展新兴海洋经济。以“海上浙江”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区域内海洋海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以海洋工程、海洋新材料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集约利用岸线资源,调整优化港口布局,加快港口功能升级,全面提升港口竞争力。加快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海洋旅游休闲业发展,努力满足居民亲海享海需求。

  (9)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优化产业功能布局,加快“一带一区一城六基地”九大产业基地(功能区)建设,构筑产业发展大平台,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高标准建设产业基地(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严格产业基地(功能区)的项目准入制度,促进优质要素和高端产业集约集聚,提高产业基地的产出效益。

(10)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工业企业“122”工程和服务业企业“121”工程,全力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强区内企业的配套协作,形成大中小企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三、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

  (11)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适应产业、港口、城区联动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促进全域城市化发展。深入实施“中提升、南加速、东拓展、西联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一区三城”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以新碶街道和大碶街道为中心,以柴桥街道和霞浦街道为依托,努力打造集行政、商贸、居住、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中部城区。以梅山和春晓为中心,以白峰为依托,全面打造港口、城市、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接轨宁波主城区东扩,统筹小港街道和戚家山街道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城区,实现与镇海片和东部新城的相向发展。发挥中部太白山脉生态屏障功能,积极打造城市生态带。

  (12)提升城区综合功能。按照“功能集优、品质高尚、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快主要功能区块建设,培育完善城区综合功能,努力提升城区品位。以核心商务区和城市门户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中部城区,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切实提升行政商务、生活居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综合功能,不断增强中部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以培育旅游休闲、高档社区、国际商务、文化创意功能为重点,高标准开发建设滨海新城,积极打造“休闲旅游、生态环保、宜居宜业、魅力时尚”的城市新形象,使滨海新城成为对外开放引领区和都市休闲生活示范区。积极承接宁波主城区的溢出服务功能,加快产业和要素集聚,分片区有序推进西部城区的开发建设,使西部城区成为融入宁波大都市的先导区。


  (13)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成片连线新农村建设模式,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大力实施中心村培育工程,全面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帮扶力度,深化村企结对工作,扶持经济欠发达村发展。把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1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区域道路交通、信息通讯、供水供电、防灾减灾以及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网络。优化交通运输网络的规划布局,加快推进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疏港交通、区域交通、区际交通协调运转的现代综合交通新体系。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设施,加快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政府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城乡供水管网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不断提高区域防洪排涝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构建区域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完善区域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优化城市公共资源配置,着力构建“智能化、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四、强化对外开放优势,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15)构筑对外开放大平台。进一步推动梅山保税港区开发建设,高水平建设梅山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三位一体”的港航服务业和海洋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沿海新一轮对外开放先行区、浙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浙江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区和宁波现代国际港口城市新城区。

  (16)巩固外向型经济发展龙头地位。明确招商引资方向,着力引进功能型、补链型、税源型项目,切实提高引资质量。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格局,创新招商方式,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坚持内外资并重,吸引国内知名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央企来北仑投资兴业。适应扩大内需、合理平衡进出口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进口贸易规模,打造进口贸易服务平台,建设进口商品展示中心,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进口商品集散基地。增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成为省市对外贸易的引领示范区。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外贸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区内优势企业赴境外开展投资创业、工程承包和企业并购等业务,努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17)提升区域整体开放水平。整合区域内各功能开发区集聚的政策功能优势,加快建立适应新一轮开放要求的体制机制。优化口岸综合服务环境,创新口岸监管模式,全面提升通关效率。坚持共赢互利原则,不断拓宽对外开放领域,深化科技、人才、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牢固树立对外开放意识,主动接轨国际惯例,全面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8)切实强化节能减排。严格能耗、排放准入制度,积极发展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型产业。落实减排责任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标准,逐步淘汰产能落后企业。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着力抓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应用,努力降低碳排放强度。

  (19)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临港工业生态化改造,积极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着力构建区域集中供热、中水回用、伴生资源和固废综合利用三大循环网络,形成北仑特色的临港产业“共生体系”。完善区域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20)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河流、水库和近海等水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清水绿岸”和“蓝色港湾”行动计划,加强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改善区域主要河道水质。实施“蓝天碧空”行动计划,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机动车尾气、粉尘扬尘等污染治理,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善城乡垃圾和危险废物收集处理系统,积极推进垃圾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畜禽养殖场的治理力度。加强森林资源和山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实施矿山有序开采和废弃矿山复绿工程,深入推进“森林北仑”建设,全面打造秀美山川。

  (21)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体系。加快建设环境监测监控中心,加强对重要敏感水域水质、重点污染源的自动监测,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价水平。强化环境保护的信息技术支持,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和突发环境事件防控系统,提高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十大行动计划”工作推进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长效化。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广泛开展基层绿色生态创建活动,倡导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22)进一步扩大就业。把扩大和稳定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目标,不断健全市场主导就业、政府推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长效机制。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开展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解决好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困难群体再就业问题。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建立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构建更加完善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参保率,鼓励城乡居民参加商业补充保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提高筹资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快建立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以公共租赁房为主渠道,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住房公积金等其他保障方式为补充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24)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继续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优质教育、特色教育和品牌教育为指向,积极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区。逐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普及学前教育,公平均衡实施义务教育,不断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积极发展社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继续教育。大力推进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切实解决外来工子女平等受教育问题,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师资力量建设,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5)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卫生强区建设成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合理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形成结构合理、布局优化、覆盖城乡的三级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和医学学科建设,创新公立医院经营模式,深化与省内外名院名校合作,加快提升卫生科研和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重大传染病和职业病的防治工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制度,合理控制医疗成本,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增强居民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26)重视人口工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资源要素保障情况,加强对区域人口的调控,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不断优化人口结构。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深化扶残助残各项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27)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弘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以提升人的文明素质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实践和文化教育活动,加快素质工程点建设,积极推广志愿者行动,大力推进以“新农民、新生活、新家园”为主题的区域化乡风文明建设和以诚实守信为根本的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实施“春泥计划”,规范普及“假日学校”。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28)培育特色文化品牌。着力繁荣港口文化、赛事文化和宗教旅游文化,挖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间传承文化和当地名人文化,积极培育创意文化、时尚文化,加快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着力提升区域文化品质。以群众需求为准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全面繁荣“海享文化”,举办好国际港口文化节、重大体育赛事等重要文化体育活动,扩大北仑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29)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省级文化先进区目标。加快建设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市民文化中心等重要文化设施,深入实施“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和“文化阳光工程”,不断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活跃群众文化,提高文化人口比例。加强新闻媒体建设,做强做大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城乡网络双向覆盖,提升广电网络服务水平,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运用和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30)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拓展文化产业外延,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影视、工业设计、演艺、文化创意等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集聚,以文具、乐器等设计和制造为重点,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扩大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积极培育文化中介机构,培养和引进文化经(理)纪人及专业人才队伍。加强文化市场规范管理,推动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

   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1)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提高社会管理综合效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丰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健全“三位一体”的社区化服务体系。坚持服务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维权并重,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归属感和融入度。加强网络引导和管理,探索建立虚拟社会综合管理体制。

  (32)规范社会组织有序发展。按照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加强对社会组织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资助机制,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加快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新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和日常监督,深化非法组织的专项整治工作。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社会组织自律性、透明度和公信力。

  (33)积极推进社会管理法制化。加强普法教育,提升法治理念,营造全社会崇尚法治、遵守法规的浓厚氛围。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保障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公众情绪和心理疏导,改进信访工作方法,及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切实发挥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作用,妥善解决各类社会矛盾。

  (34)切实维护社会安定。深化“平安北仑”建设,加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对高危人群的常态化管控机制,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强化对交通安全、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加强对校园、集市以及大型活动的安全防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视各类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和日常演练工作,切实提高全民防灾自救能力和水平。

   九、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35)培育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技改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品牌战略,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加大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技术咨询等服务。推进开发区科技创业园、数字科技园等创新创意基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创业孵化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完善和落实各项创新鼓励政策,建立创业创新风险投融资机制。

  (36)推进创新型人才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建设,构建创新型人才高地。坚持各类人才队伍一起抓,造就一批开拓型企业家、创新型技术人才、复合型党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多渠道引进高级技术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文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海外人才。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施创新型紧缺人才培养和城乡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完善人才政策,形成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鼓励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充满活力的流动配置机制,在全社会形成重才、爱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37)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实施政府部门绩效评价制度。拓宽政务公开渠道,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创新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完善街道(乡镇)属地化、全覆盖管理服务体系。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

  (38)优化市场经济环境。支持民营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资源要素市场改革,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途径加速发展。扶持地方金融组织有序健康发展,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深化政银企协作机制,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39)全面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法推进征地制度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稳妥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宅基地整理和农村住房集中改建工作。深化完善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积极推进撤村建居工作,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十、加强党的建设,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40)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学习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使党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干部管理考核机制,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41)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力,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视和支持政协履行三大职能,提高政协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

(42)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实际行动和良好业绩取信于民。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完善北仑特色惩防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环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期盼。全区上下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