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社会救助向全方位广覆盖推进 撑起片片绿荫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1-01-24 09:50:47

民政工作人员慰问困难群众。(资料图片)

  市民政局公布最新数据: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低保49765户73497人,支出低保资金17881.5万元。其中资助39.79万名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险,支出资金4261.14万元;救助城乡患重大病困难群众95942人次,支出救助资金11698.71万元;有16741名贫困重度残疾人享受生活补助,发放资金5756.94万元;发放物价补贴2606.39万元,9.13万城乡低保、城区社会扶助证家庭成员受惠;支出临时救助5353.21万元,有61589人次得到帮助。

  一串串数字不仅仅记载着我市救助帮扶的困难群体数量,更凝聚着政府的责任、社会的真情。

  低保制度:城乡一体有序推进

  低保制度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对困难群众而言,低保是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缩小保障标准、补助水平等方面的城乡差异,成为我市今后几年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处长封松定告诉记者,我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经过先后8次调整,目前全市城市低保保障水平排在全国中心城市前列,农村低保补助水平也超过全国中心城市人均补助水平,但城乡低保标准仍然存在差别。为缩小这一差距,今后我市最低生活保障将从“城乡一体、标准有别”逐步向“城乡一体、标准一致”方向实施。

  据了解,目前鄞州区已经实施了“城乡一体、标准一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江北区也将分三年推进“城乡一体、标准一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目前该区农村低保标准月人均396元,达到城镇低保标准的90%。

  为了不让困难群众因物价上涨影响生活质量,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建立健全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使城乡低保标准在趋向一致的同时,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并同步增长。2010年共分4次向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2606.39万元,9.13万名困难家庭成员受惠,有效缓解了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

  专项救助:向规范化制度化推进

  近年来,我市建立起了以五保集中供养和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为内容的政府专项救助体系,对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人、重大疾病患者等各类贫困对象实施救助,数以万计的困难群众享受到救助阳光。

  在专项救助实现广覆盖的同时,今年市民政部门还将深化该项工作的常态制度化建设。

  封松定介绍,早些时期群众遇到灾害等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都是采用传统救济手段,零散救助一些困难群众。为提高救助效率,今年市民政部门将进一步规范临时救助申请审批程序,把临时救助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还专门从福利彩票公益中拿出部分资金,使临时救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城乡贫困人口看不起病、求不起医,以及因病致贫一直是专项救助的重点。今年我市将通过进一步落实《宁波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医疗救助即时结报工作,提高对困难群众的惠及率和救助水平,以加快完成医疗救助从“低起步、有门槛”向“零门槛、即时结报”方向转变,切切实实地为城乡困难群众树起最后一道生命保障线。

  同时,我市还将建立和完善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加强灾害易发地区的乡镇(街道)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救援能力,保证受灾群众及时得到生活安置。此外,按照农村住房“两改”要求,我市将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困难居民住房改造工作,做好农村低保标准150%以下农村困难家庭的收入核实,帮助他们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目标。

  据介绍,通过加大福利机构基础设施改造,继续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等工作,使农村五保供养和城镇“三无”人员进一步从“居家散养”向“集中供养”发展,也是今年专项救助向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为让困难群众过上祥和的节日,我市还将推进节日补贴从“零散走访慰问”向“常态补贴”方向的转变。

  社会救助:向全方位广覆盖推进

  “我市社会救助内容已从单纯生活救助向全方位帮扶发展,从城乡一体生活救助,扩展到群众生活需求的各个领域,救助内涵不断扩大。”封松定说,我市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正在向着困难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延伸。从城市到农村,低保、专项救助、慈善……正为困难群众撑起片片绿荫,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摆脱天灾人祸带来的生活危机。

  据介绍,今年市民政局将全面推进助学、助老、助医、危旧房改造等临时社会救助为补充的“365关爱”行动,营造365天关心困难群众的良好氛围。同时,发挥好市社会困难群众救助信息网和市社会困难群众救助信息管理平台作用,实现社会救助业务的信息化,业务处理的网络化,服务的便民化。

  对于农村五保对象,将为其建立财政保障独立预算机制,确保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5%以上,供养标准不低于所在县(市、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

  对孤寡病残者以及丧失劳动力的人“输血”不但是必要的,而且要继续加大力度。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市救助内涵的不断延伸还体现在救助工作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过渡上。

  残疾人是我市社会救助的重要对象。在江东区,“阳光驿站”是他们生活的“乐园”,因为这里不仅能提供家政、生活照料等服务,更重要的是,在“阳光驿站”大家还能接受康复训练和就业指导。据了解,江东“阳光驿站”自成立以来,已有13名学员走上工作岗位。

  江东区取得的成绩是我市扶持残疾人就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市残联部门通过免费培训帮助提高技能、举办专场就业洽谈会送岗位、扶持扶贫基地帮助农村残疾人脱贫等方式,帮助一大批残疾人依靠自立自强实现了就业创业。5年来,市本级扶贫基地直接安置残疾人就业343人,辐射带动1918户残疾人家庭实现了就业脱贫,全市残疾人年均就业率达到88%,位居全省前列,并受到中残联的充分肯定。

  面对“十二五”开局年,在坚持普降喜雨式的救助同时,我市还将倾力于抓好“零就业”、“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帮扶,帮助困难子女完成高等院校学业的助学等“造血”救助,助力困难群众从根本上脱贫,让“幸福增长线”无限延长。

  东南商报通讯员陈亚庆记者卢科霞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