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私家车拥有量不断攀升,一些私家车主为增加经济收入将车辆托付给租赁公司出租,并从中获取租金。
由于相关法律不够完善,汽车租赁业还普遍缺乏规范,导致纠纷不断。据统计,发生交通事故,租赁汽车被私自抵押、典当甚至低价出卖变现等,已成为产生各类复杂纠纷的主要原因,并由此给租赁公司和车主带来了较大的法律风险。
汽车租赁存在诸多不可预测因素
近日,宁海县人民法院刚刚审结这样一起案子。
2009年3月,宁海某汽车租赁公司与胡某签订一份汽车租赁合同,胡某以每天300元的租金向该公司承租一辆高级轿车。不久,胡某又将这辆轿车借给了其朋友使用。几天后胡某的朋友在驾车外出时发生交通事故,车辆受损严重。
这辆车的真正主人是陈某,他曾和租赁公司签订协议,委托租赁公司将车出租。事故发生后,陈某和租赁公司曾向保险公司提出赔偿要求,但被保险公司以驾驶人在事故发生时曾离开现场导致事故真实原因无法确认为由拒绝。为防止损失扩大,租赁公司只得按合同规定先行垫付了汽车修理费。
去年3月,租赁公司将租车人胡某诉至法院,要求其赔偿租金、拖车费、汽车修理费等各项损失共计17万余元。法院经审理认为,该车租赁到期后,胡某未按约定及时归还,致使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受损,存在过错。近日,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胡某赔偿租赁公司各项损失11万余元。
汽车租赁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尽管可以通过保险方式转移部分风险,但由于不可预测因素较多,一旦发生意外,对相关事宜的处理仍然非常复杂。如租车人把租来的普通轿车用于运营被有关部门扣押,租赁汽车在发生事故后因各种原因不能确认驾驶员身份和事故的具体情况,都可能遭到保险公司拒赔。而在车辆的转租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保险过期等情况,这些风险可能被转嫁到承租人身上。
租赁当事人合法权益应有保障
租赁车辆发生纠纷,不仅租车人有风险,租赁公司可能面临的损失和法律风险更大,甚至会因此而卷入刑事案件。据宁海法院统计,去年该院共审理涉及汽车租赁的诈骗案10余件,这些刑事案有一个共同特点:犯罪嫌疑人向租赁公司租赁车辆,再将车辆用于抵押、典当,有的甚至低价转卖,以获取非法利益。据了解,租车的门槛并不高,租车人一般只需提供本人身份证件、驾驶执照、户口簿等即可。由于租赁公司缺乏相应的识别能力,一些人通过假证件就可能成功租赁车辆。为掌握租赁车辆的动向,租赁公司往往会安装GPS定位系统,但犯罪分子能轻易将该系统拆除或毁坏。而租赁车辆一旦被人非法典当或低价转卖,就很难查找,即使找到,如何解决遗留问题也将成为一件难事。最让租赁公司头痛的是,一些租赁车因涉及刑事案件,会被公安机关依法作为物证扣留,在这样情况下,面对车主的索赔,如果犯罪嫌疑人外逃或被捕,租赁公司将损失惨重。
汽车租赁是一个新兴行业,发展潜力很大,但在现阶段,却明显存在经营不规范、管理不严格、监管措施不能落实等一系列问题。而最令业界担心的是,目前我国尚无一部系统、完备、有针对性的,旨在保障租赁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律,相关的规定只体现在《民法通则》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中,这不但成为整个汽车租赁业面临风险的主要原因,而且已严重影响到其正常发展。
汽车租赁业要发展,最需要的是制度的保障,为此,整个行业在期待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法规。
宁波日报记者 董小军 通讯员 金萍 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