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的宁波三江口夜景
繁忙的宁波港口
吉利公司的新流水线
港口新城正崛起
泊在北仑港的货轮
浙江日报1月26日讯开局之年,宁波提出“六个加快”战略决策: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重点通过港口、城市、产业的融合互动,加快推进转型发展,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作出新贡献。●以国际强港建设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今年45亿元投向港口建设
●以现代都市建设促进产业错位发展,即将全面建设26个城市综合体
●以重大产业集聚区建设构筑新城区,至2015年杭州湾新区规划常住人口20万
最近有一组消息令人关注:
——宁波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再创新高,突破1300万标准箱,排名跃升至国内第3位,跻身世界前6位。
——省统计局最近发布的《2009年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进程综合评价分析》说,宁波市新型城市化综合评价得分为76.32分,位列全省第二。
——世界知名商业杂志《财富》评出了中国五大最具商业发展潜力城市,宁波排名第四,该杂志预测这5个城市有潜力成为下一批特大城市。
在持续多年坚持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的背景下,宁波的港口和城市,竞争力与日俱增。
站在新的起点上,宁波将如何谋划“十二五”,展现其更亮丽的城市形象?
最近,宁波市委对新一轮发展进行了科学谋划,提出了“六个加快”的战略决策: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
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说,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实质上就是根据新的形势,赋予“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新的时代内涵。这个市,不仅是城市,还应该包括市场和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宁波要着力通过港口、城市、产业的融合互动,加快推进转型发展,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以国际强港建设 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东方大港”的宏伟构想。百余年过去,这一梦想在宁波已经成为现实。
从内河小港起步,宁波的港口一步步成长,跻身于世界港口群雄之列。这里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实现了通航,全球前20名的集装箱班轮公司均已登陆;集装箱航线总数达到228条,其中远洋干线122条。
然而,这样的“大港”,宁波人并不满足。
在新一轮发展中,宁波市委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加快打造国际强港的发展战略。从“大港”到“强港”,一字之差,折射出了宁波发展港口的理念之变。
宁波要打造的国际强港,再不是过去“酒肉穿肠过”式的单纯货物运输港,而是要向物流贸易港转型,促进港口内涵式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和港口增值服务,增强港口对重要资源的配置能力,着力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在宁波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周昌林博士眼里,“国际强港”将是十分喜人的一幅蓝图:“国际强港,带给我们的将不只是滚滚的集装箱车流,而更多的是源源不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充满着无数的创业商机。”
怀揣着这样的梦想,今年宁波将有45亿元投向港口建设。这一投资规模,比上年增长28.5%。根据计划,今年,宁波将续建梅山保税港区集装箱码头、大榭实华45万吨级原油码头,新开工镇海港区液体化工码头、通用散货码头等一批重点工程,这些项目完工后,宁波港口将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货物吞吐能力将达到3.66亿吨,集装箱新增吞吐能力200万标箱。
港口集疏运网络建设也将提速。今年,宁波将对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会战攻坚,将新开工南外环快速路、北外环快速路、机场快速干道永达路连接线、沈海高速连接线慈溪段、宁波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宁波港口铁路等,项目建成后,疏港交通将得到明显改善。
港口在镇海率先“变脸”。镇海依托丰富的港口资源,正在加快打造集贸易港、物流港、智慧港“三港合一”的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按照规划,在“十二五”时期,镇海将力争把物流枢纽港建设成为国际液化品贸易中心、浙江省煤炭中转贸易基地、浙江钢材中转贸易基地和华东木材中转贸易中心,力争主要货种市场交易额突破千亿元大关,货物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
总投资3亿多元的镇海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今年底可投入运行。它将依托镇海液化品、煤炭、钢材、木材等六大专业物资交易市场,搭建物流枢纽港的区域大宗商品交易核心平台和重要载体。目前物流枢纽港已引进落户企业100多家,累计完成注册资金8亿多元。
以现代都市建设促进产业错位发展面对汹涌的城市化浪潮,如何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城市化路径,加快推进新一轮城市化,成为宁波谋划“十二五”的一个重点。
从宁波实际看,推进市域都市化的新阶段已经到来:城市化率达到65%,“一核两翼多节点”的现代都市框架已拉开,城市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城市与产业互动融合“两大特征”越来越明显。
宁波选择的路径是,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构筑现代大都市。在“十二五”时期,宁波将赋予城市化新的含义,更加注重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更加注重资源集约、功能完善、环境优化、城乡均衡。“过去那种城市发展注重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老路子,再也不能重复了。”
现代都市建设要与促进产业错位发展相结合。市委主要领导认为,城市重大功能区块,实际上是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块,构筑现代都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过程。要根据城市和区块的功能,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定位,形成各地相对错位发展格局。
在城市核心区,宁波选择了“高端”路径,将重点推进东部新城、南部新城、镇海新城、北仑滨海新城、国家高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步伐,着力提升中心城区聚集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国际金融、现代商务、文化信息及新兴产业。
外资对城市综合体、航运物流、金融服务、创业投资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其中,即将全面推进建设的26个城市综合体项目,一半以上为外商投资。其中包括台湾宏泰企业机构在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门户区商业综合体、乐购在鄞州开发的乐购商业广场、日本H&G集团投资的富田新都心商业广场等。
在沿海沿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已呈如火如荼之势。奉化利用象山港北岸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优势,规划了总投资145亿元、面积达21.7平方公里的“阳光海湾”,将借鉴国际上最先进的旅游开发、居住建设、商务中心规划理念进行开发建设,着力发展休闲旅游、高端会议等第三产业。慈溪市把慈东工业区确立为杭州湾南岸的工业新城和现代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先进装备、电子电器、节能环保、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工业区眼下专门设立装备(汽配)产业园,引进整机及关键部件生产企业,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形成装备(汽配)产业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园区已与宁波欧意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达成协议,总投资近6亿元。
作为新型城市化的重要节点,卫星城市正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又一平台。去年宁波确定慈城、泗门、西店、石浦、集士港、溪口和观海卫7个中心镇为发展卫星城市试点镇,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将这批中心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宜居宜业小城市。西店镇党委负责人透露,卫星城市建设最近正式启动,今后5年,西店镇计划投资超过200亿元用于城市重大项目建设,将西店打造成一个滨海新城、象山港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创新区,以及连接宁海与奉化的经济枢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以重大产业集聚区建设构筑新城区宁波杭州湾新区最近有两个“新闻”:一是新区正式开通了直达宁波、杭州、上海的客运班车,区内10多万居民出行变得便捷;二是总投资120亿元的杭州湾世纪城城市综合体项目签约,这一项目包含现代生活住宅区、超级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区、五星级酒店,并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和幼儿园。
两个新闻,让人读出了以人为本的脉脉温情。
“如果城市服务体系不完善,企业就引不进来,产业集聚也无从谈起。”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说。
宁波市领导指出,要以重大产业集聚区建设构筑新城区。兴办重大产业集聚区,一定要转变理念,跳出过去办开发区的模式,在加快引进发展高端产业的同时,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
产业集聚区不仅仅集聚产业,还集聚人口、资金、知识,不仅是企业集中地,还应该是一个功能完备、品质一流的城市。按照这样的新理念,杭州湾新区将从单一的工业海湾向工业+生态休闲娱乐度假综合型海湾转变。根据规划,新区将集聚人口规模,完善就业体系,促进新区从工业新区向综合新城转变。近期规划至2015年,杭州湾新区常住人口为20万人,远期至2030年,人口规模55万人,同时新增城镇就业岗位约35万个。
“产业新城,城市新区”的理念,在梅山保税港区也有了生动的实践。
梅山保税港区是浙江深化对外开放和实施“港航强省”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先行区。作为重要产业集聚区之一,梅山保税港区的规划就立足于宁波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城市的核心功能区,对生活配套、休闲旅游等城市功能区块进行了规划。按照要求,这里将通过10年至15年的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保税港”、“海上城”、“生态岛”和长三角的资源配置中心。有关专家说:梅山今后不仅是一个自由贸易区,更是一个宜居宜业的高品质新城。
宁波市委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杭州湾新区和梅山保税区作为省级产业集聚区要做好示范,在加快发展高端产业的同时,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力争打造大都市的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