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周期性“结构性用工紧张”频现 寻求宁波智慧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1-30 07:41:08

前言

  自2004年“用工荒”在国内媒体中首次出现以来,每年春节前后,“用工荒”必成热词。

  而这,尤以宁波在内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最为明显。这几年春节前后,仿佛成了这些地区企业难以闯过的“关口”。

  严格地说,当前遭遇的并非全面的“用工荒”,而只是周期性的“结构性用工紧张”——我们不能简单以“用工荒”一语概之。

  而在2010年,全球经济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逐渐走出之时,转型升级成了东部地区的长期战略选择。

  然而,我们不能期望转型升级一蹴而就,包括浙江在内,新的经济结构尚未完全成型、成熟,而在此阶段,中西部地区大步跟上,招商引资力度颇大,加之一些产业链出现转移。2010年前后,四川、安徽、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大量缺工——这是以往所没有出现过的新情况,“用工短缺”俨然成为最引人关注的新问题。

  周期性的“结构性用工紧张”,对于珠三角以及涵盖宁波在内的长三角而言,探求应对之策意义更为明显——尽管都在寻求产业转型升级,但在新的发展模式尚未成熟的前提下,周期性的“结构性用工紧张”,将给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不小变数。

  而这种周期性的“结构性用工紧张”的背后凸现出的是当前中国实体经济的四重变局:

  其一,经济格局和产业迁移进而引发劳动力转移。

  自二战后,世界上曾出现过几波大的产业转移。比如制造业,最先从欧美转移到了日、韩,之后到了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最后又到了中国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

  进而,改革开放进入深入阶段,我国制造业在承接世界相关产业转移时,也在内部出现了产业链的渐次转移——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而这也带动了劳动力的转移。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中西部政策的倾斜及发力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当然,不仅仅是产业链的转移。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发力,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缩小,导致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也促使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用工出现周期性和结构性的现象更为突出。

  并且,加速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对用工同样提出了超乎寻常的需求——而这,在以前从未出现,也从未让习惯了廉价劳动力的沿海发达地区警醒地下的这一片“冻土”如今已然开化。

  事实上,据有关方面统计,农民工的外出流动格局正发生大的变化,中西部地区受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拉动政策措施的影响,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农民工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而此前,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推算出:从输入地来看,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下降8.9%,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62.5%,比上年降低8.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尽管中西部所占总数比例低,但中部和西部增幅分别为33.2%和35.8%,所占整体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

  其二,劳动力供求正发生变化。

  事实上,当前,劳动力供给已然出现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正由过剩转为相对短缺。在拐点之后,不满足劳动力需求,不改善劳动条件,这个问题就难以很好的应对。而这,昭示着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结束。

  其三,劳动力结构亦出现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这几年迅速崛起。目前,农民工群体也正进行一次一次大规模的代际替换——如今,80后、90后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主流,这群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巨变,而带来变化的是,劳动力需求变化。

  其四,劳资关系也正发生变化。

  周期性“结构性用工紧张”愈演愈烈,其实还是劳资关系深层次变局的反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招不到人,应该有所反思,是不是你的福利待遇和其他地区、其他企业相比不具备竞争力?

  事实上,在很多地方,中小企业用工缺口要比大企业大,工人流失率也更大,而这,或是劳资关系的外化表现——不少中小企,并不注重人力资源关系的培养。用就招,不用就裁。

  故而,我们应寻求周期性“结构性用工紧张”的宁波智慧。比如,应对经济格局和产业迁移进而引发劳动力转移,我们在转型升级的同时,能否有“跳出宁波,发展宁波”的胸襟和眼光及这股子魄力?而这,不仅该南下西进北拓,还应面朝大海。

  我们亟须寻找到较好解决问题的宁波样本,我们需要踏踏实实静心下来,深入企业调查,我们想让你知道一个真正的宁波用工的全貌,我们想通过我们的努力展现行进中的宁波智慧,给更多前行的人以参鉴。

  我们这样在做。而这,正是此次报道的初衷。编者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