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时节,在宁海力洋、胡陈、长街等乡镇行走,一路上村容村貌整洁,农舍敞亮,绿树掩映,溪流淙淙;在鄞州云龙镇上李家村,刚刚迁入新居的几十户农民喜气洋洋……从“百千工程”到“农房两改”,新农村建设的多项举措,改变的是农村,受益的是农民。
这是一组令人喜悦的数据:去年我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39亿元,增加值2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61元,增长12.8%,连续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且增幅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2009年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达到90.1%,城乡统筹发展综合得分87.09分,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在全省率先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
农村环境
从“脏乱差”到“洁齐绿”
从2003年起,我市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着眼于共建共享,全面提升农村环境。这项工程一直坚持到去年,到2010年全市已累计投入村庄整治资金100多亿元。至今,全市累计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384个,环境整治村2411个,成片连线整治镇乡30个,全市建制村整治率达100%。
“百千工程”也成为带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向农村倾斜的龙头。“千村绿化”、“千里清水河道”、“农村电气化”、“村村通”工程随之跟上。至今,全市已建成农村联网公路1650公里,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9.8%。建成清水河道1500公里,治理村庄河道3000多公里,创建水环境整治示范村105个。解决和改善农村安全饮用水200万人,在全国全省提前2年实现农民饮用水工程全覆盖。农村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网络覆盖率在97%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电气化”,农村电气化村比率达到93.4%。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2600余个,建制村通宽带率达100%。
农民住房
从“分散零乱”到“集中连片”
200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多类型、多模式地推进农村住房“两改”。
2010年,我市投入101.5亿元,开工改造建设农村住房7.29万户,其中完工5.15万户,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面积715万平方米。
住房“两改”着力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去年全市各地坚持规划“供地”、整合“生”地、周转“用”地,多途径保障用地,通过节约集约、整理复垦、调剂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实现“房地联动”。去年8月,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对我市农村住房集中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宁波模式
社会力量共建新农村
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戴国华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强组织,促联动,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带动力;二是强投入,促保障,着力增强新农村建设推动力;三是强共建,促协同,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凝聚力。
市领导“联镇带村”促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度已坚持多年,20多位市领导深入联系镇、村指导工作。去年全市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25亿元,同比增长20.30%。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全市村企结对累计达5972家,累计到位资金7.8亿元。连续数年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驻村指导工作。几年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为农村捐赠项目(基金)130个,捐赠额为5376多万元。
宁波日报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贾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