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岁的俞婆婆。(吴 文 摄)
母亲临终前变成“奶妈”
俞有福打小在新昌长大,16岁时,她嫁到奉化大堰镇里车头村,随后便是按部就班地生子、养育后代、赡养双亲。原以为一生就是这样平静。谁知,母亲临终前的一番话打乱了一切。
2000年,90岁高龄的母亲在临终前,把俞有福唤到床前,告知:“你不是我亲生的,我只是你家的奶妈。”老母亲说,俞有福本姓何,亲生父亲籍贯是三北,住石板道地,族谱里叫何万房,是在上海做工程师的。那时家境宽裕,有花园洋房,还有司机奶妈,当时家里仅有俞有福一个孩子。
可就在俞有福3岁那年,抗战爆发。奶妈抱着她从上海坐船逃难到了新昌,从此与亲生父母失散。两年后,奶妈看时局稍稳,又独自回上海打探消息,但那边的房子早已住满了日本人,亲人不知所踪。
也就从那时起,奶妈正式成为俞婆婆的“妈妈”。她说服丈夫,共同承担起了抚养俞有福的重任。“这个秘密我守了一辈子,越到后来越不敢说,就是怕说了以后,你看不上我,不当我是亲妈,孩子们也不当我是外婆了。”
“寻亲墙”唤醒寻亲念头
时间一晃到了2008年。汶川地震,举国哀恸。绵阳九洲体育馆的那面寻亲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纸条、或深或浅的字迹,一时间也成了全国人民的牵挂。上面写的是记录,是呼唤,是守望,更是亲人们那仅有的一丝希望。
透过电视,这头的俞有福早已潸然泪下。此时的她,已是四世同堂。4女2子都在奉化工作,孝顺的孩子们还把她接到了城区一起生活,但寻亲成了俞婆婆的一块心病。“血浓于水啊,看看地震里那些孤儿,我就想我的亲人。现在我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见到他们……”
俞婆婆的子女们也开始了一次次的“寻亲记”。“我们当时专门开车到慈溪去了好几趟,又去上海找了3次,可都没有找到。”俞婆婆的儿子傅忠海说,“现在区划变化太大了,三北现在在慈溪,可当时是指余姚、慈溪、镇海三地的北部。找到亲人,希望渺茫。”
最近听说网络上发起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动员,“网络上肯定能提供更多线索。”傅忠海说,于是他托人相继在慈溪论坛、三北论坛帮母亲发布了“寻亲”帖。“我就是希望能趁母亲还在世时,圆她这个心愿!”
如果您是知情人士,请联系本报热线87000000,或登新浪微博(t.sina.com.cn)直接“@宁波日报都市新闻”,圆老人一个心愿。
宁波日报见习记者单玉紫枫 实习生吴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