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新闻网讯(记者林幼娟)前天,高桥镇岐阳村种粮大户周国光冒雨在田头施肥。“春花作物就得抢季节,不然收成就会受到影响。”尽管雨水浇透了身上的毛衣,周国光却毫不在意。为抢进度,老周大年初二就下了田头,并把所有能帮上忙的亲戚朋友叫来。
在小麦田里,绿油油的小麦已长出第六片叶子,放眼望去,犹如一张绿绒毯。周国光指着这批长势喜人的小麦田高兴地说,“由于施肥、管理得当,这批小麦亩均产量有望达到325公斤。”
最近几年,周国光开始尝试实施“麦-稻”种植模式,今年总共承包了730亩土地,冬季下播的小麦就达到550亩,比上一年增加近200亩。之所以敢如此“大胆”扩张,是因为种田手段的变化,以前种田,周国光靠的是经验,如今种田,周国光多了区农技人员的科学指导。2010年,他试着在一部分田块上按照区农技站的指示科学种田,没想到产量均比“经验主义”种出来的田块高,当年老周就尝到了丰产丰收的甜头,年收益达到30多万元。
去年,以粮食功能区建设为重点,我区粮食生产进一步稳定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像周国光这样的优秀种粮大户。姜山种粮大户卢方兴种植的连作晚稻平均亩产达到651.3公斤,打破连作晚稻浙江省农业吉尼斯纪录。全区晚稻亩均产量达到493公斤,打破晚稻单产历史纪录。
为充分利用冬季稻田,区农技服务站还帮助农民重拾“种麦技术”,今年过冬小麦田达到2.5万亩。去年,全区“稻-稻”、“麦-稻”种植模式亩产量分别达到900公斤和980公斤,其中5028亩土地达到“双千”目标(亩产1000公斤粮,亩均效益1000元)。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去年我区农民晚稻生产纯收益达到650.03元/亩,亩均收益比上一年同期增加281.28元。由于气候等原因,早稻的亩均收益普遍较上一年减少63元,但总体来说,去年全区种粮大户普遍收益提高20%以上。
“去年农民收益大幅增加,除了产量提升,最主要原因还是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区农技服务站副站长孙健告诉记者。
去年,我区每公斤早稻、晚粳稻收购价分别为100元和130元,均创历史新高。而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信息显示,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2011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10元、23元。记者从区相关部门获悉,今年我区粮食最低收购价还未出台,不过届时肯定高于国家收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