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海民间竹器匠艺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2-22 08:20:05

  套篮、摇篮、食盒、针箩、竹簟、竹筐、竹篮、竹畚斗、米筛、糠筛……元宵节到宁海县前童镇采访的记者在镇政府大门旁被一间竹器店吸引了眼光。竹器店门面不大,陈列的竹器琳琅满目,件件制作精美,犹如艺术品一般。

  “老板娘这件多少钱?”“250元。”这件呢?“一对1500元。”“什么?这么贵!走了走了。”记者站在附近观察了一下,发现来问的游客有不少,但大多一听价格就被吓跑了。不过对于这一切,老板娘葛时大只是笑笑。坐在门口稍里边点的老板杨启召更是一脸平静,只顾埋头编手头的竹器。

  “那1500元一对的是套篮,要编10天时间,有的人家还卖到5000元呢!”碰巧店老板的儿子也在,他说自己父母最大的缺点就是只会做不会说,“现在整个宁海县能编套篮的老艺人只剩4个,我爸是最年轻的一个,今年也已经57岁了。”

  杨启召是前童镇上杨村人,没上过一天学,年纪轻轻就跟着一位老艺人学编竹器,那时规矩是“三年徒弟,三年伙计,三年半作”。多年辛苦下来,他终于学成了手艺,并从22岁就开始带徒弟,先后带了8个徒弟。生意红火时,他做了东家做西家,一年到头也不得闲,足迹遍布宁海各地。

  可随着塑料用具的兴起,使用竹器和会做竹器的人越来越少。“我都20年没带过徒弟了,之前的8个徒弟也都转了行。”杨启召说起这个有点失落。眼看着上门来的活儿越来越少,他和妻子于去年10月份在前童镇里开起了小店,希望能扩大影响,“现在卖的不多,主要还是老客户定做的多。”

  葛时大告诉记者,很多游客一问价格就走掉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竹器,也怪不了他们。杨启召拿出一对套篮说,那是他25年前编了自己用的,到现在还完好无损,早年是人家结婚或上梁时,用套篮来装红鸡蛋和馒头等物件,这套篮现在在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里就有收藏。杨启召手头还收藏了一副精致的鞋箩,他想做样品,“鞋箩看着很小,做做起码要半个月,我现在还一直抽不出时间来做。”

  眼下,杨启召最担心的是这么好的手艺就此失传了。“学学起码要3年的时间,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我自己的儿子都不愿意学了。”前些年,当地政府曾专门出台过政策,老艺人谁带徒弟的可以给予每个月700元的补贴,可还是没有人学。“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可以免费把全部本事教给他。”杨启召感慨地说。宁波晚报记者王霞开文/摄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