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代表委员热议"三化同步"推动"三农"科学发展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2-24 07:30:09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去年下半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也成为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讨论、交流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代表委员表示,科学把握“三化同步”推进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就要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带动作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城乡统筹保障机制。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带和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实施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强龙工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提质工程”,建成“一区二十园百个基地”,农业生产呈现出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的态势。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这为推进“三化同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加剧了对耕地、水资源的占用,农业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市人大代表、市农技推广总站站长张松柏说,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我市农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竞争,抢占市场空间的整体实力还比较薄弱。因此,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生态高效集约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开辟农业转型升级之路。

  市人大代表、市林特科技推广中心主任郑金土认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点是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创业就业和增收空间,但增收的不稳定也在加大。我市中小企业是农民创业、就业的重要渠道,对外依存度高,外部经济一旦不景气,对非农收入比重高的农民构成威胁。此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也是一对矛盾,对农民进一步创业就业带来较大制约。

  对此,市人大代表、宁海县委书记王剑侯认为,致力于拓展农民就业创业领域,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显得十分迫切。近年来,宁海县以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为载体,探索行之有效的就业转移模式,实现农民增收。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收入占到88%。以服装、文具为主的6个区域加工基地为全县6000多名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让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就要跳出传统的路径,拓宽农村二三产业就业空间,让农民也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来。”他说。

  “得益于党和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和强农惠农政策;得益于工业化、城市化推进中农村富余劳力的转移,农民收入这几年连续增加。”市人大代表、宁波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黄林军说,但农业生产应对各种逆境的功能还是比较差,如前几年的冰雪灾害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使农民的稳定收入没有保障。建议政府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产品的收入和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继续加大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扶持南三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使相对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能跟上发达地区的水平。

  完善城乡统筹保障机制

  顺应农村集聚发展的总态势,“十二五”时期,市委把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作为我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政协委员、市委农办副主任江圣友说,这一目标鼓舞人心,令人振奋。

  他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主要体现在城乡同步发展,产业协调发展。我市城乡统筹发展起步早,统筹水平高,统筹水平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在省内率先实现城乡全面融合。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关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我市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后期,从城乡进入全面融合阶段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市政协委员张继群表示,围绕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继续推进农业转型与升级,农村建设与保护,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型,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型。

  宁波日报记者 孙吉晶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