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山收藏的73年前的日文报纸。
一张1938年的日文报纸因内容暴露了日本对华持久侵略的野心,而被中国社科院相关专家认为有史料佐证价值。昨天,在北仑区柴桥街道安家的东北汉子刘立山拿出这张藏了30年的报纸,欲献给自己第二故乡的史料收藏单位。
内容暴露了日本对华持久侵略的野心
刘立山提供的报纸是出版于“昭和13年4月10日”(即1938年)的《中国日日新闻》。
报纸内容有日军在华的战况,日本国内时政,以及日本国内根据侵华战局变化进行的相关政策调整。此外,还有一些日本国内的服装、电器、医疗广告。
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的是标题为《为应对长期战争,力争后方经济的振兴……》的文章。文章内容来自日本末次内相在经济部长会议上的训话,记录了1938年日本在侵华受阻的情况下,内相在国内会议上作出训示,要求日本国内为应对长期战争,进行积极储备。
在该版还有一篇名为《实战三十小时的永和附近的战斗》的文章,讲的是中日军队在山西省灵石县的一场战役中的具体情况。
“日本人自己写的侵华文字要留着”
刘立山今年41岁,辽宁省调兵山市人。1982年,正在读中学的他在父辈们刚买的一所古宅收拾东西时,在一块镜子背后,发现了这份日文报纸。
刘立山认出是日文,但不知是什么内容,感觉新鲜,就收藏了起来。
过了几年,一位略懂日文的朋友告诉他,这份报纸的头版头条刊登了有关侵华战争的内容,刘立山觉得意义重大,从此,对这份报纸倍加珍惜。
刘立山从小就听祖辈们讲述“鬼子”进村时一些残暴的侵略行为。这让刘立山觉得,该报是日本人自己写的侵华文字,一定要留着,这是侵华的铁证。
2002年,一位同事的日本朋友想高价买他的报纸,被刘立山当即拒绝了。
2004年,刘立山举家搬迁到妻子的老家北仑柴桥街道,这张报纸也被带到宁波。刘立山说:“衣服什么的可以不带,但报纸一定要带在身边。”
现在刘立山想把它献给自己的第二故乡宁波的史料收藏单位。
这张报纸有史料佐证意义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专家徐志民认为,这是在日本国内出版的报纸,可能被人带到了报纸出版时已变为沦陷区的东北。
虽然该报在日本国内并非一流报纸,但公开发行,必然会有诸多遗存。所以,刘立山的这期报纸,在中国可能不多,但在日本可能有较多遗留下来。诸如此类的资料,在日本的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基本都能检索到,所以,从文物的角度讲,价值并不高。
不过该报内容有佐证部分历史的资料参考价值,对于深入研究抗日战争中的某些战斗以及日本国内的政策变化等都有价值。此外,该报的收藏也包含着国人对那段日本侵华历史的不灭记忆,这种情感的价值不可估量。
宁波晚报记者 张全录 通讯员 孙红军 徐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