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副书记、区长薛维海在全区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企业发展首先要思路创新,进入资本市场将是新兴产业的又一次变革。要积极利用上市、并购重组等创新路径,加快企业做强做大。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有力推动下,鄞州企业上市意识总体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企业存在一些误区。
区金融办上市科科长王鸿宾在工作中经常接触企业,他发现,部分企业老总的上市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不屑于”上市。有的企业老总潜心实业,对资本市场运作规律、功能等缺乏全面了解,片面地认为企业上市是“不务正业”,是挖空心思“圈钱”以达到“一夜暴富”的目的。认为办企业就要稳扎稳打,靠每年的利润积累,一步一步发展才是正路。
二是“不急于”上市。有的企业老总认为企业上市是大企业、大集团的事情,自己企业规模偏小、底子很薄,要上市时间尚早,等企业做得很规范了,万事俱备再上市。
三是“不敢于”上市。怕花钱,企业原始积累不容易,上市没有几千万拿不下来;怕失控,上市可能失去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怕束缚,企业上市后会受到来自政府、媒体和股东等多方面的监管,“阳光”下运作会制约企业自主发展;怕失败,一年几千万的利润日子很好过,万一上不了市,浪费大量人力财力不说,面子上也过不去。
企业发展一般经历资产经营、资源经营和资本经营三个阶段。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例,绝大多数不是靠纯粹的自身积累“做”大的,而是以企业产品的资产经营为基础、以行业市场的资源经营为契机,通过企业上市进入资本市场,采用收购兼并等资本运营的方式不断做大做强的。1999年创立的阿里巴巴,2007年在香港上市,超过200亿美元的市值,打开了企业成长新的空间。资本市场关于企业上市设计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社会民间富余的资金,通过上市募集直接进入优质公众企业——上市公司,并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投入到在上市申报中明确的募集资金投向项目,进一步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圈钱”的说法显然有失偏颇。
针对部分企业老总存在“不急于”上市的心理,区金融办负责人认为,上市不是企业发展的目的,而是企业发展的推进器和催化剂。企业在初步具备上市基本条件之后,同步开展上市将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反之,如果在上市这个环节落后于同行,几年之内就有被竞争对手挤出行业前列的危险。我区众多企业上市后的发展进程也印证了这一点。
上市真的“烧钱”吗?记者从区金融办了解到,上市的成本按投入时间先后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上市主体设立时的资产重组成本,包括资产转让、财务规范过程中产生的税费,成本的多少取决于重组规模大小、原来主体的复杂程度和以往税费规避情况,尽管各企业情况不尽相同,但在上市决策时都是可测算的;二是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工作费用,一般合计在300万元—500万元之间,从上市实质运作到企业成功上市按合同分阶段支付;三是上市发行费用,这是企业上市成功后,券商从上市募集资金中按比例提取,实质是券商承销股票分享到的佣金,可以不作为上市费用考虑。同时,市、区两级政府为鼓励企业上市都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对第一类费用相应地按比例补助,而仅奖励一项就基本上够支付上市的第二类费用。从年初刚上市的“先锋新材”来看,上市费用与政府奖励补助基本持平,而上市募集的5亿多元资金,必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我区民营企业众多,上市的过程就是帮助企业从民营家族化管理向现代规范化管理转变的过程,而通过上市前的股份制改造,企业股权结构得到了合理分流,大股东在较好地控制企业的同时,更能倾听到其他小股东对企业发展提出的良好建议,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度分离,逐步推进企业从老总(或家族)独断“人治”向股东按《公司法》和企业章程“法治”的演进,对企业经营决策约束的“纠偏”功能恰恰能更好地保障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记者从区金融办获悉,去年证监会共审核405家拟上市企业,过会343家,上市审核通过率85%。从国家实施上市保荐制至今,我区企业审核过会率保持100%。“从众多案例来看,企业上市成功率与老总的信心、决心、恒心成正比。”区金融办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