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2010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530.93亿元,完成预算的111.7%,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2.7%;加上中央财政收入640.82亿元后,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171.75亿元,增长21.3%。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加上转移性收入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后,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可用资金为669.57亿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600.66亿元,完成预算的110%,增长18.7%;上解支出和调出资金28.74亿元,结转下年40.17亿元。
2010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和分享收入113.43亿元,完成预算的100.5%,增长16.6%。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和分享收入加上转移性收入、地方政府债券收入后,2010年市级一般预算可用资金为226.76亿元。2010年市级一般预算支出141.83亿元,完成预算的106.7%,增长8%;上解支出、补助下级支出、债券转贷支出和调出资金78.59亿元,结转下年6.34亿元。
一年来,我们在市委的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财政预算报告决议的要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预算收支任务。
(一)强化收支管理,实现财政平稳健康运行
坚持依法治税,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大力组织收入。密切关注财政经济政策动向,加强收入分析预测,全面掌握收入变化动态,牢牢把握组织收入主动权,使税收收入与经济税源状况相适应。建立健全税收经济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征收管理互动机制,不断创新税收征管方式,深入抓好各税种管理。继续优化纳税服务,进一步提高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自觉性。加强税务稽查,规范整顿税收秩序。全年预算收入任务超额完成,实现历史新突破。强化财政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密切关注支出执行情况,切实加快支出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运行分析制度,不断优化财政内部管理机制,确保财政平稳健康运行。
(二)支持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及时下达中央、地方新增扩大内需资金,向财政部争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3亿元,落实市级财政性资金138.3亿元,支持“五路四桥”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共发放补贴资金5.17亿元。市级落实专项资金2.6亿元,推进农业产业重点区域建设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支持外贸结构调整,市级落实2.95亿元外经贸专项扶持资金,促进出口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继续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市级拨付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2.48亿元,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海港、空港等物流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建立国内外营销网络体系和综合电子商务平台,扶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支持人才引进和开发,继续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型企业财政补助等政策,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
(三)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注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新增财力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助”政策。全市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善学前教育扶持措施,支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深入开展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实施促进创业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全市各级财政落实3.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支持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加大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力度,上调各类参保人群待遇水平,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提高到1613元,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调高为月人均440元、264元。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社保政策。着力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市财政保障性住房支出13.16亿元。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重点文化设施建设。落实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已达60余家。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送文化进农村活动。此外,切实保障公共安全,落实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经费。大力支持文明城市创建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不断完善财税体制机制
积极稳妥推进各项财税改革,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活力。实施了以“小税种下放、完善区级增收统筹、降低县(市)统筹率”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财政体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与县(市)区的财政分配关系。推进杭州湾新区和卫星城市试点镇财政建设,各卫星城市财政全部实现独立运转。加快推进市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继市级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改革目标后,除一些特定区域外,全市各县(市)区全面启动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改革单位约1100家,全年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达到159.9亿元,财政直接支付比例为91%。稳步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市级及11个县(市)区推行了公务卡改革,累计发放公务卡3万余张。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加强政府采购信息系统建设。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市政府采购47.96亿元,资金节约率13.4%。在南三县和余姚四明山区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大力支持村级组织运转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抓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在各县(市)区推广应用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制定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制度办法。稳步推进政府预算信息公开工作。推进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合理安排和分配中央与市级政法转移支付资金。研究出台出口退税激励机制,由市财政对出口退税地方负担增长较快地区给予适当奖励。
(五)强化财政监督职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财税监督管理,清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做好支农、文化、卫生等专项资金的整合工作,制定结转与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制定2010年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意见,组织开展36个公共服务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开展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的清理核实和规范完善工作。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采取措施厉行节约、控制行政成本,2010年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经费等“三公”经费支出,实现年度量化控制目标。加强财政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不断规范乡镇财政管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积极配合做好中央部门对我市开展的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实施情况检查、地方政府性债务专项审计调查、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检查、扩大内需投资项目专项检查、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市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并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2010年我市财政运行总体情况良好,成效明显。但在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地方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大,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刚性支出增长较快,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各类专项资金统筹和整合使用难度较大,预算支出的及时性、有效性、均衡性尚需进一步提高;市内各区域发展不平衡,收支规模差异较大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等措施,逐步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关于2011年全市和市级预算安排意见
根据中央、市委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对2011年经济形势的分析预测,我市2011年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认真贯彻市委“六个加快”战略部署,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和增收节支的方针,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加强财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我们将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编制好收入预算;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编制好支出预算,2011年全市和市级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编列如下:
拟安排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584亿元,增长10%,加上中央财政收入后,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289亿元,增长10%。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加上预计的转移性收入后,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可用资金为710.44亿元。拟安排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629.31亿元,上解支出35.83亿元,调出资金0.3亿元,上级专项补助安排的支出45亿元,支出合计710.44亿元,增长8.2%。
拟安排2011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和分享收入124.77亿元,增长10%。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和分享收入加上预计的转移性收入后,2011年市级一般预算可用资金为231.11亿元。拟安排2011年市级一般预算支出133.75亿元,上解支出6.64亿元,补助下级支出45.42亿元,调出资金0.3亿元,上级专项补助安排的支出45亿元,支出合计231.11亿元,增长8.1%。
按照上述安排,2011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收支平衡。
三、关于2011年全市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抓好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积极培育地方税源新的增长点,努力实现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深化税收分析制度,完善重点税源预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收入进度情况和有关税源增减变化,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健全信息交流制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区域经济税源情况。开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税收专项整治工作。积极推进信息管税。规范办税流程,拓展网上办税功能,推广“同城通办”,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正确处理依法治税与服务经济的关系,继续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减轻企业负担。落实非税收入管理实施办法,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深入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建设。在大力组织收入的同时,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肃财经纪律,压缩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除教育、科技、农业等法定支出和市里已确定的重点支出外,2011年行政事业类项目支出预算原则上按照“零”增长控制,继续从严控制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三公”经费预算规模。修订会议经费管理办法,探索完善我市出差、会议定点管理制度,规范公务消费行为,逐步实现出差和会议定点的规范化管理。
(二)着力扩内需调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拉动作用,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继续稳定拓展外需。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的投入力度,支持城市轨道交通、象山港大桥、绕城高速公路东段等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个人所得税改革、加大财政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等手段,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继续落实家电、摩托车下乡以及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完善支持外经贸发展的财政政策,落实出口信用保险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境外营销网络建设,鼓励“三自三高”产品出口,加大“走出去”扶持力度。实施地方出口退税激励机制,保持我市外贸稳定增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完善相关政策,重点支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电子信息新产业、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创意设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支持现代物流网络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质量。鼓励民营经济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等,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对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的投入力度,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落实科技与发展投资专项基金,设立智慧城市博览会工作专项资金,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三)着力惠民生促和谐,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落实各项涉农补贴政策,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米袋子”、“菜篮子”市场的保障力度,推进食品追溯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增加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继续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住宿费等政策。提高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和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定额,进一步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完善创业就业财税扶持政策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相关配套政策,调整参保人群的社保待遇。落实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财税政策,提高优抚对象生活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社会保障和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确保我市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2011三年任务顺利完成。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图书服务延伸工程、“百万市民享文化”工程等文化惠民项目实施。深化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法机关装备配备标准体系,支持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建设,为平安宁波建设提供强大财力保障。
(四)着力深化财政改革,增强科学理财能力
深化综合预算改革,着力健全政府预算编制体系。2011年起将全市预算外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彩票发行和销售机构业务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同时,应用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将市级部门管理的公共支出项目逐步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试编2011年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善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完善和落实预算执行分析例会制度。强化预算执行工作,建立完善支出执行责任制度,加快支出进度,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清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加大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力度。完善市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式,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继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建立和完善动态监控体系。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夯实政府采购基础性工作,强化政府采购规范化操作,扩大政府(定点)采购范围。积极稳妥实施预算信息公开,财政部门负责市级政府总预算、决算的公开,各部门负责本部门预算、决算的公开。强化财政监督,继续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跟踪问效,加强对重大项目财政资金管理的审计考核,确保财税政策有效落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进一步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体系。切实加强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