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立新。
春节过后,“用工荒”成为各大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包括浙江在内的东部沿海企业不断涨薪、加大人性化关怀、不远千里赴中西部招工……但似乎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持续多年的用工荒,依然是个难题。
昨天,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递交了“关于破解东部地区‘用工紧张’困局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等一系列提案,他认为,破解用工荒,不仅是工人工资“升级”,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把厂开到工人多的地方
李立新认为,用工荒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格局变化和产业朝中西部迁移,引发劳动力的转移。简而言之,中西部农民工家门口也能找到工作,不用再背井离乡跑到沿海城市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率先将员工工资普涨10%,确实能解决一段时间的用工问题,可没多久,大家都涨了,用工荒就又会出现。”李立新说,他在调研中发现,产业转移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李立新说,他在调研中发现,浙江一家企业,规模不大,缺工问题困扰了两三年。后来老板把厂开到了安徽一个镇上,周边几个村里的小姑娘小伙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不舍得他们离家,工厂在那里一开,就把那里的人全部吸纳进来,这些人很珍惜这份工作,因为可以每天回家,收入又不错。
为此,李立新建议,东部企业要“跳出东部,发展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一些传统制造业,这样可以为自身的转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同时,由于产业转移,也可使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用工得以分流,以减缓总量需求。
用科技代替劳动力
李立新还认为,劳动力供给结构正发生巨大的变化,“刘易斯拐点”步步逼近,劳动力正由过剩转为相对短缺,廉价劳动力时代一去不返,是时候用科技和设备代替劳动力了。
李立新说,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丧失,对企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步伐反而是一个机遇。
李立新建议,企业转型升级要注意策略选择和优化,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来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技术改造和优化流程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
改“三本”为“蓝领学院”
转型升级需要人才,尤其是高级技工。但是在包括宁波在内的许多城市,一边是企业技工严重短缺,一边是大学生找合适工作困难重重。为此,李立新提了个较有新意的建议:将“三本”大学(独立学院)改为“蓝领学院”。
根据李立新的调研,以宁波为例,目前,技能人才总量为85.63万人,不到产业工人的40%,其中高级技能人才(含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只占技能人才总数的7.3%左右。尤其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技能素质相对较高的更是凤毛麟角,在全市349.1万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初级工以上的技工只占30.64%,其中高级工以上技工仅占2%。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技师约占27%,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技师仅占10%。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9年宁波共接收应届大中专毕业生43838人,宁波全市共有4043名应届毕业生当年未实现就业。由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存在一些错位,形成了“招人难”、“就业难”的两难矛盾。
李立新还了解到,目前,“三本”招生人数可能占全部高校的20%~30%,而这部分学校的就业率远低于高职、技校。毕业生及家长就业期望值过高、高校人才培养和实际使用脱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为此,他建议适当缩小高等教育规模,将“三本”大学改成培养技工类人才的“蓝领学院”,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技工荒的难题。
东南商报记者樊卓婧 通讯员李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