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范谊
“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那天陪妈妈逛街,其实我们都不用走,那个人流就推着我们向前走。我想不走都不行,想停下都不行。”电视剧《蜗居》结尾的一段经典台词,表现了许多大都市的生活状态:人多拥挤、竞争激烈、生活成本越来越高……
“一线城市的人口规模,有些已接近极限,应严格控制。”来自宁波的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政协副主席范谊递交了“关于对城市化发展制定国家战略顶层设计的建议”,其中提到对各类城市人口规模设置上限。
大城市,梦想所在却问题不少
为什么《蜗居》里的海萍会坚持认为大城市才是梦想所在?为什么每年会有那么多大学生死心塌地要留在大城市?
范谊分析说,我们在重点发展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的两难选择之间长期徘徊,结果是各种建设和发展资源不断向大城市倾斜,导致许多中心城市实际常住人口急剧膨胀。连宁波这样的副省级城市,实际常住人口也已接近1000万,行政区域(包括山区、海岛)人口密度已经达到1000人/平方公里。
特大城市和部分一线城市的各种城市病快速滋长和蔓延,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建设,包括道路、停车、住房、医疗、教育、文化、法治、生态、养老等建设,跟不上群众的需要,形成新的短缺状态,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相比之下,对中小城市的培育和发展缺少明确而有效的倾斜和鼓励政策,导致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能力不强,而特大城市和部分一线城市人满为患,无序扩张。
“过去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城市化进程基本上走了一条任其自然发展和演化的道路,我国还没有从国家战略层面顶层设计我国城市发展的框架蓝图和原则。”范谊说。
应对城市分级,并设置人口上限
范谊建议,国务院应尽快制定《我国城市化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纲要》,把我国城市分为五级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对各类城市人口规模设置上限。
具体做法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居民人口不超过2000万人;各省会(含副省级)城市为一线城市,城区人口不超过1000万人;地级市为二线城市,城市城区居民人口不超过300万人;县级市为三线城市,城区人口不超过50万人;中心镇为乡镇城市,城区人口不超过10万人。
范谊认为,设置城市人口上限的意义在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防止城市无限扩张,导致难以控制的城市病。各类城市不设下限,引导各城市根据当地的自然禀赋、人文历史,规划和控制自己的城市人口规模。凡是达到或接近人口上限的城市,在居民准入、项目投资、基本建设、城市用地审批等方面一概从严掌握,严格控制;对产业用电、用水、用能、用地提高价格,增加成本,把建设资源引向其他城市。
未来发展应向二、三线城市倾斜
然而,即便对各级城市人口规模设置上限,“人往高处走”的老理儿是不会错的,人为地限制也不能阻止人们“用脚来为城市投票”。为此,范谊建议,未来20年,重点应该发展二线、三线城市,让它们真正成为人们的“梦想所在”。
“城市发展具有显著的马太效应,规模越大辐射性越强、地位越高、资源越集中、就业机会越多、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空间越大,越具有产业和人口吸引力。”范谊说,城市发展要有一定规模才能产生聚集和辐射效应,但是规模超过一定限度,它的负效应就会抵消甚至超过正效应。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放任特大城市和一线城市盲目扩张,要把城市发展的规模效益规律转移和应用到二线城市的发展上来。这样不仅可以预防和解决超大城市病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
“对二、三线城市的发展要制定明确的倾斜和鼓励政策。”范谊说,要鼓励产业布局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比如放宽二、三线城市用地指标和审批;降低地价、电价、水价和能源、交通价格;实行二、三线城市企业退税优惠(3%~5%),允许二、三线城市对职工给予扶持性工资津贴,津贴标准可以比国家标准上浮10%~20%;提高二、三线城市职工养老金标准,可比国家标准提高10%~20%;加大二、三线城市的文化、医疗、基础教育和环境建设投入,提高二、三线城市对各类人才和企业的吸引力,把特大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发展压力转变成为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动力。
东南商报记者 樊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