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地名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在进行调查测量。
我市自1981年开展第一次地名普查以来,至今已过去30年。这30年中,宁波的城市格局不断地扩展、变化,城市中的街巷、建筑物(群)、居民地等地理实体不断地消失和新生,与之相对应的地名也随之大量更替。
现在,宁波98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消失了多少有历史意义的老地名,又新生了多少琅琅上口的新地名?我市目前的地名环境如何?昨天,记者从市地名办获悉,我市已全面铺开第二次地名普查,清查地名现状,掌握地名基础数据,并通过标准化、信息化管理使其更好地为市民的出行交往提供服务。
地名普查不仅仅是查地名
地名普查要查些什么?是不是只搜集记录每个地理实体的名字就可以?地名普查工作人员说,没有这么简单。在我市涉及的10大类70小类地名中,每个地名都需要登记好它的标准地名、罗马字母拼写、地理位置、含义、来历等15类基本信息。
每类地名还有其专属信息,比如道路类,除了上述的15类基本信息之外,地名普查中还要登记好起止点、质地、道路等级、门牌号范围、沿途重要地物等等属性信息,重要信息还要做好图像摄录工作。
在水系类、地形类等自然地理实体的普查中,还牵涉到流域面积、径流量、年降水量、土壤类型、年均温差等专业信息,大大提高了地名普查信息搜集工作的困难度,对地名普查员的知识面、技术性乃至工作责任心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除此之外,地名普查中还要对有地无名、有名无地、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地名用字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立规范的地名标志,进一步优化我市的地名环境。
北仑区、慈溪市已查完
为了更有效、更科学地做好我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北仑区、慈溪市作为省级试点地区,于去年8月份开始地名普查工作。
从建立普查机构、出台普查方案到召开动员大会、培训普查人员,从确定普查方式到拟定工作计划,从外业信息采集到内业资料整理,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试点地区在时间紧、任务重、可借鉴经验少的情况下,踏踏实实地走完了地名普查工作的绝大部分流程。
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省民政厅、宁波市民政局的直接指导下,从去年8月份开始,慈溪市近500名普查人员齐心协力,用5个月时间,对区域范围内的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补充、更新、完善,共采集11大类60个子类的地名信息15153条,地名标准化处理283个,设置重要地名标志39块,制作地名标志登记表618张、采集地名多媒体信息950多条,新增国家地名数据库地名信息7430条,基本摸清了全市30年地名变化情况,建立完善了地名数据库,为进一步提高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月1日,省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慈溪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成果进行了验收,经检查,普查成果符合国家、省有关规定,验收合格。
目前,北仑区已共完成5096条地名信息的普查工作,对16条地名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登记地名标志927条。
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地区的工作模式和经验,为地名普查在全市的开展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成功之路。
根据省政府通知精神,2011年,我市其余的9个县(市)、区也将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目前,各地纷纷建立领导机构、制定普查方案、落实场地、组建队伍。海曙区、奉化市、宁海县政府分别召开了地名普查动员大会,对本次地名普查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普查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
地名普查能带来什么便利?
地名普查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便利?
根据宁波市《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市地名普查工作的通知》(甬政办发〔2010〕189号),我市第二次地名普查结束后,将进入普查成果利用阶段,包括各类标准地名图集、地名录、地名志的编撰出版以及地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地名公共服务产品的开发,现有的地名网站、电子地图、问路电话等信息化服务手段将全面升级,届时,市民可通过网络、电话、电子信息亭和纸质资料等渠道更快速、更全面、更便捷地获取地名服务。
相关链接
我市陆海域同时开展地名普查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发出的《第二次全市地名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我市同时启动陆域和海域地名普查工作。
市民政部门牵头负责陆域地名和有乡以上人民政府驻地的海岛地名普查工作;市海洋与渔业部门牵头负责海域(除有乡级以上人民政府驻地的海岛外)地名普查工作。海域地名普查涉及镇海、北仑、鄞州、奉化、宁海、象山等6个行政区域内的岛、群岛、列岛、低潮高地、暗礁、暗沙等自然地名实体及名称。
东南商报通讯员吕亮弯 记者卢科霞